第281章(第2/3頁)

可惜朱厚照還小,一時半會去不了皇莊,所以只能在宮裏埋幾塊長芽的土豆過過癮了。

朱厚照活力充沛得很,每天都要去看看土豆嫩芽鉆出土沒有。

算下來,師徒倆已經讀了將近兩個月的《大明律》。

本來朱厚照覺得學完整本《大明律》可以開始玩《我是大法官》了,結果文哥兒告訴他,雖然太祖他老人家表示“一字不可改易”,可是人總是會變通的,所以在判案的時候會按照一些額外的條例來審判!

如今與律法並行的常用條例,也已經有兩百多條!

所謂的條例大多是按照具體案例商討出來的判決決定。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大家都覺得某個案例判得好,以後在遇到這種案子就會“遵循先例”。

沒錯,這就是判例法啦!

雖然它們沒有寫在《大明律》裏,但是它們會靈活地出現在各種實際判決之中。

所以,要分析具體案例不僅要學《大明律》和《大誥》,還要了解了解這些判決條例!

文哥兒抱著一摞自己這段時間通過采訪相關官吏(追在別人屁股後面提問)悉心整理出來的各種“判例法”,表示他們學到的還遠遠不足以開始玩《我是大法官》!

朱厚照:“…………”

可惡,玩個遊戲好麻煩!

在文哥兒的忽悠之下,這次插播的法律課程愣是持續到了朱厚照生辰都沒結束。

皇太子的千秋節還是有許多程序要走的,百官道賀之余有人提出太子聰慧過人,可以考慮提前配備東宮班底,把出閣讀書之事提上日程。

內閣和翰林院不都寫詩吹噓說太子已經熟讀《大明律》了嗎?這樣的好苗子萬萬不能耽擱了!

太子過了生辰滿打滿算也才四五歲,朱祐樘哪裏能答應這樣的事,只說太子還小,這幾年暫不考慮。

文哥兒早上沒參與這些繁文縟節,到下午才從朱厚照嘴裏得知這事兒。

他覺得提這個建議的人真是異想天開,換成你家孩子,你能放心他才這麽大一點就住那麽遠?

太子要是出閣讀書,可就要從後宮搬到慈慶宮去了啊!

瞧見朱厚照還一臉“為什麽我還不能出閣讀書”的模樣,文哥兒說道:“殿下要是這時候搬去慈慶宮,就沒法天天看你種的土豆了。還有,你也不能天天見到陛下他們了。何況殿下還這麽小,便是搬去慈慶宮也不可能隨意出宮去!”

朱厚照本來很期待出閣讀書的,聽到文哥兒這麽說又猶豫起來。他不甘不願地說道:“那好吧,過幾年再說。”

這一刻,師徒倆的心態出奇一致:我怎麽不能一下子長大呢!

過了朱厚照的生辰便已是深秋了,這時候擅離職守區區幾個月的王守仁的消息也終於傳回了京城。

就是有那麽一點離奇。

隔著幾千裏的距離,眾人都能從張海他們的奏本裏看到一種茫然以及不敢置信,一字一句都透著同一個意思:我是誰?我在哪裏?這到底是啥事啊?

張海這位兵部侍郎快馬加鞭送回京師的奏本,很快也遞進了兵部、傳進了內閣——

這幾個月來,王守仁在關外遊走於七個羈縻衛所之間,和關外七衛的人聊人生聊理想聊這個秋天該怎麽過。

也不知他具體是怎麽聊的,反正吧,聊著聊著關外七衛就磨刀霍霍去幹了幾架!

關外七衛因為土地貧瘠,物產奇缺,常年都要朝廷補貼,著實是要兵沒兵、要馬沒馬,可幾次幹架卻是又快又準又狠,愣是把正準備趁著秋天過境搶掠、囤點物資好過冬的土魯番人打了個措手不及。

還打得土魯番放還了哈密王陜巴。

本來陜巴這位哈密王被土魯番人擄走,朝廷覺得挺丟人,都打算找補一下說其實他們沒正式冊封陜巴,不如換一個人來當哈密王得了。

結果人愣是給弄回來了!

這誰弄得明白是怎麽回事?!

按照張海的急奏,說按照關外幾位“都督”(也就是少數民族酋長)遞來的文書,他們都對朝廷十分感激,齊齊叩謝朝廷給他們派來一位軍事專家,經過今年這一戰,他們受益良多,可算是知道以後該怎麽過冬了!

到底是夷族,文書寫的又俗又糙,偏又有點語焉不詳,讓人看了以後迷惑至極。

張海召集底下的人研讀半天,也沒讀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只能把這些事如實上報。

倒不是他一點都不貪功,而是王守仁這位庶吉士不是普通的庶吉士,不說他那位狀元爹,就說他那位和丘閣老關系莫名很密切的弟弟就不是他該去得罪的。

再看看王守仁這次的表現——

嘶,這家人真是太可怕了!

何必去撒人王守仁一回京就會戳破的謊!

雖然整個過程看起來離奇至極,可結果總歸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