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第2/3頁)

堂堂翰林院侍講學士,怎麽可能是被兒子氣老的呢?

事實上王華這副心力交瘁的模樣,一來確實是因為加班,二來還真和兒子有關,不過不是文哥兒,而是遠在敦煌的王守仁。

王華從李東陽那拿到了楊一清的信,信上說他們一行人入關前發現張靈丟了,王守仁表示他回去找,找到了就一起回來。

看到這信後王華心裏咯噔一跳。

王守仁在外人面前一副很靠譜的模樣,實際上只有他這個當爹的知道這小子膽子有多大。誰家小子十五歲就敢離家出走去邊關晃蕩?!

現在好了,這小子被落在關外七衛了!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這小子不會安安分分地回來!

最大的可能是這小子脫離了大部隊,想著來都來了,拉著人張靈再續一場關外遊!

別覺得是他把自己兒子往壞裏想,他這個大兒子就是這樣的人!

偏偏二老年紀大了受不得刺激,妻子又只是那小子的繼母,他連個能商量的人都沒有,他只能一個人心急如焚地等消息。

王華壓下心裏的擔憂又等了幾天,沒等到楊一清那邊再來信,反而得知兵部打算要封閉嘉峪關的消息。

若是平時,王華一個翰林官才不會管嘉峪關封閉不封閉,那麽遠一地方跟他們這些京官有什麽關系?

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他兒子還在關外啊!

這要是因為封關出點什麽亂子,王守仁怎麽辦?

王華真是擔心得頭發都快白了。

文哥兒搗鼓出來的這個新計劃,倒是有望讓兵部這個決議再討論討論。

畢竟如果丘濬這位閣老明明白白地反對“閉關鎖國”,那嘉峪關一時半會估摸著是封閉不了的。

陛下總得考慮考慮閣臣的意見不是嗎?

本來就是可關可不關的事,是否斷絕關外諸部的進貢之路對朝廷來說並沒有太大影響。

王華也不知文哥兒這計劃到底是臨時起意還是早有打算,只求這事兒能歪打正著把封閉嘉峪關的事緩一緩,怎麽都得等王守仁回來再說吧!

文哥兒不知他爹在為什麽事犯愁,修修改改了兩天便把奏本遞了上去。

這奏本走的也是正常程序,不過內閣那邊已經打過招呼,只要通政司那邊審核過沒問題就可以直通內閣、呈至禦前。

也就是到通政司走個過場罷了。

相比於第一次踏入通政司的好奇,文哥兒這次來遞奏本就顯得從容多了。

只不過等他遞完奏本又遇到了元守直。

元守直和他爹一樣像是加班過度,看起來憔悴極了!

文哥兒隱隱覺得有些不對,迎上前關切地詢問了元守直最近是不是特別忙碌,怎麽瞧著這麽滄桑!

元守直:“…………”

元守直看了眼周圍那些探究的目光,邀文哥兒去自己直舍那邊說話。

文哥兒更覺反常。

要知道元守直可是出了名的“上班決不聊私事,下班絕不聊公事”。

難道發生了什麽他不知道的事?!

文哥兒跟著元守直去了他直舍那邊,才知曉元思永寫了家書回來,說自己要在嘉峪關等王守仁,先不回來了。

元守直聽聞關外七衛近來不算太平,到底還是牽掛著自己兒子,便破例在上衙期間找文哥兒問問王家那邊有沒有什麽新消息。

眼瞅著王守仁不回來,元思永也不會回來,他怎麽能不發愁?!

文哥兒聽元守直這麽一講,才知曉他哥居然跟張靈滯留在關外了。

這可真是……

太讓人嫉妒了!

文哥兒氣呼呼地拍案怒道:“我哥他居然這麽過分!說好大家一起回來,他居然自己偷偷多玩一段時間!”

元守直:“…………”

元守直聽文哥兒這麽說,才知道文哥兒壓根不知道王守仁沒跟著大部隊一起返京。

想來是王華他們沒跟文哥兒說。

也是他關心則亂,覺得文哥兒行事像個小大人就跟他問消息。

既然文哥兒不知情,元守直便沒和他多聊了。

文哥兒也沒和元守直多閑扯,徑直跑回翰林院跟李東陽他們探聽王守仁的消息。

李東陽聞言瞧了文哥兒一眼,說道:“我怎麽感覺你小子恨不得自己也跟去?”

文哥兒矢口否認:“沒有的事,我只是覺得大哥他怎麽可以這樣!”他語氣憤憤地譴責王守仁,“說好一起回來,就該一起回來,他滯留在關外不是平白讓我們這些牽掛他的人擔心嗎?”

李東陽才不信他的鬼話。

“你楊師叔說他與幾位酋長都見過面,關外七衛那邊不少人都認得他,不會有什麽大問題的。”

李東陽道。

要不是王守仁這人能言善道,特別能搞外交工作(一輪酒喝下來就能跟人稱兄道弟的那種),楊一清也不會放心他回頭去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