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第2/3頁)

聖上樂意用你的說法是你的榮幸,你當做不知道就得了,難道非要嚷嚷說這是你給太子講課的內容?

這不得讓大夥知道你給太子講成語故事的時候講了很多不該講的東西嗎?!

文哥兒點頭如搗蒜,表示自己保證誰都不講。

要不是他爹突然走過來質問,他剛才都已經保證完了好嗎!

王華看著自己越長越大的兒子,很有些頭疼。

大兒子去了陜西,現在還不知道情況怎麽樣;眼瞅著這個小點的兒子也是不省心的,他都有點懷疑自己這個爹是不是當得有哪裏不對頭。

要不怎麽他這些個兒子一個兩個都這麽能鬧騰?!

文哥兒跟他爹和他老師聊完關於朱祐樘這個皇帝光明正大搞拿來主義的事,也沒太放在心上,繼續溜達回去寫功課。

下午文哥兒進宮找朱厚照玩耍,就聽朱厚照興沖沖地跟他分享自己可以跟去先農壇玩耍的事。

什麽祭祀先農、親耕籍田,他聽不太懂,不過他知道那代表著他終於可以出宮了。他都快是朱四歲了,還沒有出過宮門!

現在,他終於有機會出去啦!

沒想到他父皇一聲不吭的,居然準備帶他出去玩,真是太棒了!

文哥兒瞧見朱厚照那興高采烈的模樣,不由笑著問:“殿下到時候會帶上我和楊玉一起去嗎?”

朱厚照信誓旦旦地保證道:“帶!一起去!”

三個小孩開始湊一起嘀嘀咕咕,商量他們到時候怎麽玩個盡興,甚至還在沙池裏堆起了簡易路線圖,研究他們到時候會路過什麽地方。

先農壇位於天壇西側,距離皇宮一點不遠,記得有一年端午他們還去天壇那一帶踏青來著,小孩子過去玩一點問題都沒有,連舟車勞頓都算不上!

楊玉也表示自己去過。

朱厚照一聽,羨慕極了。

文哥兒去過了,楊玉去過了,他也要去!

到底都還是孩子,知道要出去玩都很開心,連一向老實的楊玉話都多了起來,都恨不得禮部今天出章程、明天他們就出發。

可惜按照各個衙門的效率,這事兒要敲定下來少說也得拖個幾天,也不知能不能盡快擬定各項事宜。

按照慣例,籍田禮一般是二月中旬舉行,他們可以期待一下能不能禮部那邊能不能趕在中旬之前把這事兒籌備好。

反正加班的不是他們!

他們只需要快樂期待就好!

文哥兒還挺惋惜,也不知先農壇那邊的桑葉長出來沒,有沒有開始養蠶寶寶。這要是已經開始養了,他們就可以一起去投喂蠶寶寶了!

不知道朱厚照敢不敢抓白白軟軟的蠶寶寶!

朱厚照哪裏知道文哥兒的險惡用心,對這次出宮那是期待得不了的。

要不是文哥兒還記得自己是進宮來講學的,他們就光顧著討論出宮後怎麽玩的事了。

為了給朱厚照強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文哥兒又把東漢末年的饑荒和戰亂給朱厚照串講了一下。

按照曹操的《蒿裏行》的描述,當時民間的慘況是這樣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這人狠不狠?

他當然是狠的,屠城的事都沒少幹。

不過東漢末年各路大軍混戰時不少將領都幹過這事兒。

按照當時一些文章的描述,那會兒到處糧食乏盡,連理應更受照顧的婦孺都“丸泥而吞之”。

可見吃土的不僅僅是後世“觀音土”流行的時期,自漢時便有見於記載。

當時到處都是餓死人的絕境,這種局勢孕育出來的各路“諸侯”注定不是什麽善茬。

通過燒殺搶掠來補充軍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很常見的事。

一旦連肚子都填不飽,很多人往往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法保證。張嘴仁閉嘴義的,能讓大夥吃飽嗎?

只是可憐了當時的百姓。

他們沒法決定自己依附於誰,更沒法預料下一個破開城門的將領會不會下令屠城。

那麽大一個漢朝,說分崩離析就分崩離析!

由此可見,吃不上飯,貽害無窮!

別看老曹整天被罵奸雄,他的思想有時候還是挺淳樸的,比如管理自家軍隊的一大舉措就是把屯田制發揚光大,軍隊駐紮在哪就種到哪兒。

手裏有糧,心中不慌!

這不就給他兒子曹丕留下滿滿當當的糧倉,直接把諸葛亮都給耗死了嗎?

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幾次可都是“糧盡而還”,弄得他不得不跟進老曹那種一邊練兵一邊屯田的法子,想通過這種方式緩解一下巨大的軍糧壓力。

可見百姓安居樂業需要糧食,軍隊出兵打仗更需要糧食!

朱厚照已經聽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三國故事,現在聽文哥兒用糧食這條線把所有事串起來講了一遍,頓時很有代入感地直點頭:“糧食,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