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3頁)

丘濬說道:“行,書留下,你先回去吧。我看完再看看要不要幫你們作序,要是書真的好,印肯定是能印的。”

文哥兒聽到這話頓時就放心了,高高興興地回家去,看起來對他們這本《幾何學》非常有信心。

丘濬沒送他,徑直坐在書案前讀起新到手的《幾何學》來。

文哥兒溜達回家,還沒到飯點,又去尋他祖父下棋。

主要是趁著下棋的機會跟他祖父祖母講起今天在外頭的見聞,誇口說自己寫了好多好多信。

王老爺子道:“你好端端的翰林院不待,跑大街上玩耍去?”

文哥兒道:“才不是去玩耍,是大哥教我的,這樣可以練字!”

聽說是大孫子出的主意,王老爺子就不吱聲了,倒是岑老太太在旁邊問文哥兒都幫著寫了什麽信。

文哥兒自是掠過那些個相好心肝之類的話,挑揀能講的事給他祖母講了起來,講到那“窩脖兒”老頭,還站起來去摸他祖父的後頸說“就是這兒”“這兒長肉瘤子”。

“窩脖兒”給人扛嫁妝或者搬家,搬的都是桌幾箱櫃之類的重物,他們是弓著腰拿自己的脖子和背脊當墊子,全憑兩條腿穩穩當當地扛著那些個重物送到目的地去。

富裕人家是不會請他們的。

富裕人家都是一擡擡地叫人擡著去,隊伍浩浩蕩蕩地從街頭連到街尾,哪裏用得著找這些“窩脖兒”呢?無非是窮人家想體面一回,才咬咬牙掏錢請他們去“窩”嫁妝。

由於雇主大多不是闊綽的大老爺,他們所得的自然也只是非常微薄的報酬。

這日日窩月月窩的,錢沒賺到多少,倒是叫自己脖子處多了個大包。

以前王家也不富裕,不過他們家在余姚有田有地,想大富大貴不容易,保一家老小衣食無憂卻是沒問題的,是以王老爺子活到這麽大歲數,也不知道京師還有這種行當。

王老爺子道:“城裏就是這個不好,鄰裏一點都不親,親戚也都不在身邊,遇著紅白事還得去雇人。要是回我們余姚去,自家兄弟吆喝幾聲就把東西擡過去了。”

文哥兒本來也覺得“窩脖兒”特別辛苦,聽他祖父這麽說又想到個新問題:“要是沒人去雇他們了,他們不是沒了生計嗎?”

王老爺子被文哥兒問住了。

倘使他們能幹別的,肯定早去幹別的了。他們沒換別的活幹,要麽是他們只能找到這個活,要麽是別的活兒比這還苦。

反正就是得靠這個活著。

要不然誰會去自討苦吃?難道還能是因為喜歡當苦力嗎?

王老爺子思來想去,只能說出自己過去耕種半輩子尋摸出來的老經驗:“我們這些老百姓還是得有地,只要有地在總是餓不死的。咱離了地,就是沒了根……”

這麽說著,他又有點想念自己在余姚種的竹子了。

他上次回去的時候,那竹子還長得老茂盛了,一眼看去屋前屋後都翠油油的,老好看了。京師什麽都好,就是宅子太秀氣了,庭院裏種不了幾株竹子。

文哥兒哪曉得他祖父怎麽突然靜了下去,他還在琢磨著他祖父說的“離了地就是沒了根”。

他以前也在書上讀到過這事兒,只是轉眼就給忘了。現在聽他祖父一提,再比照著“窩脖兒”老頭的處境,才勉勉強強能理解這話是什麽意思。

若是沒了地,百姓們也有別的活路,那麽他們也不是非綁在一塊塊小小的田地上不可。可眼下還沒有那麽多的機會、沒有那麽多別的路子供他們走,所以田地於他們而言還是一家老小賴以生存的存在。

可是要怎麽樣做才是對的?

是要想辦法幫他們牢牢地把田地握在手裏,還是要開拓更多的路子、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文哥兒皺著小眉頭想了半天,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他還太小了,既沒辦法改變朝廷政策不叫他們被逼得賣田賣地或者拿土地去投獻鄉紳,也沒辦法開創些新行當為他們找出新的活路。

他這歲數能做什麽?

就連他說的話有沒有人聽,也是看他老師願不願意幫忙往外傳。

何況他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困擾著許多人乃至於許多時代的巨大難題。

一老一小都沒有心思再下棋,文哥兒也不再吹噓自己有多了不起。

吃過飯後文哥兒便跑去王華書房,問王華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王華耐心地聽文哥兒講完了整個問題,一時也沉默下來。

這哪裏是小孩子該想的問題,這是他們該想的問題。

可他們不太願意想。

都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全都一門心思考科舉,不就是因為考了功名能占到這麽多好處嗎?

攤給百姓的繁重徭役,是他們這些不用服役的讀書人以及諸多勛貴們身上挪過去的;百姓們走投無路投獻田地,也是往他們這些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以及諸多勛貴們家裏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