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3頁)

張皇後趕忙記下太後這些叮囑。

等關於如何養育皇孫的事都聊完了,朱祐樘才和太後她們講起這事兒又是那王家小神童牽的頭。

這小孩兒不僅聰明伶俐,還擅於觀察和發現,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他都一下子抓住其中關竅。

別看他今年才四歲,所做的事一樁樁一件件的,可比不少大人都要厲害多了。

小時候便這麽能幹了,以後絕對是個能為朝廷、為百姓辦實事的能臣!

太後誇道:“確實是個好孩子。”

這麽大一點的孩子,不跑出去玩泥巴玩得自己滿身臟兮兮已經很不錯了。誰家孩子能像他這樣小小年紀就聞達於朝堂?

更難得的是,這孩子隱隱有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

不管是上次的《討“金蓮癖”檄》還是這次通過丘濬請宣諭,都不是為揚名為私利,而是確確實實看到了存在的問題才奮筆疾書,想通過自己手中小小的筆杆子盡可能幫到那些可能遭受苦難的人。

連丘濬這樣躋身閣老之列的人都對這孩子另眼相待,難道僅僅是因為他長得討喜可愛?

朱祐樘聽太後也這麽認為,心中更覺這小神童乃是老天給他的“祥瑞”。

母子幾人閑聊了一會,朱祐樘又命人把順便捎帶過來的胎毛筆拿給太後與太皇太後。

她們一個是皇祖母,一個是皇太祖母,理當也存一支。

太後笑道:“我聽說這胎毛筆也是王家那小神童帶起來的,要不然京師可沒有這樣的風俗。”

京師過去大多是外族的都城,許多習俗都是太宗遷都後才慢慢興起的。

像胎毛筆興許在一些地方曾風行一時,京師卻是今年才掀起了這麽一股子做筆風潮。

“確實是他看書看來的,翰林院那些學士們最先做了起來。”

都是為人父母的,哪怕明知什麽“狀元筆”皆是野史傳說,也想借此博個好彩頭!

思及文哥兒給宮裏宮外都帶來了這麽多樂事,朱祐樘笑道:“這次我們的小神童又提出一樁有益於百姓的好事,怎麽都得賞賜一二才是。”

於是朱祐樘命人挑揀批上好的文房用品,派人送去王華家作為嘉許。

王家小神童勤勉而好學,肯定不喜金銀俗物,更愛讀書習字!

另一邊,文哥兒正在家裏玩耍呢,就聽人說宮裏來人了。

文哥兒跑出去一看,覺得來的太監有點眼熟,好奇地問道:“我們是不是見過?”

那太監笑著回答道:“小的谷大用,是見過的。小官人忘了嗎?你頭一次入宮,還是小的送小官人出宮門的哩。”

文哥兒每日忙這忙那的,見的人越來越多,現在碰上很多人也只覺得眼熟,別的就再沒有什麽印象了。

經那叫谷大用的太監這麽一提醒,他一下子就想起來了,立刻表示自己記下了谷大用的名字,下次一定不會再忘。

谷大用目前在禦前當值,雖還算不上宮中有頭有臉的“大珰”,做事卻已十分妥帖。

他沒與文哥兒透露朱祐樘與太後他們的談話,只恭敬地把禦賜之物都呈給了文哥兒,將朱祐樘要他轉達的誇贊一句不漏地帶到。

文哥兒聽了十分高興,開開心心送走谷大用,轉頭給岑老太太她們看自己拿到的禦賜文房用具。

皇帝用的自然都是好東西,像這筆就是全是湖筆,時人素來有“湖穎之技甲天下”之說,湖筆也被稱為“筆中之冠”,和文哥兒手頭那些買來練字(供他糟蹋)的便宜筆自然大不相同。

文哥兒得了朱祐樘賜給他的幾支上好湖筆,壓根沒有供起來當寶貝的想法,每天揣上一支去翰林院習字。等別人朝他的筆看過來了,他還驕傲地跟別人說這是聖上賜給他的!

錢福等人聽得一陣默然,這小子就是故意拿著筆來跟他們炫耀的吧?

可惜的是李東陽他們那邊他沒法炫耀,因為他們這些翰林官大多要負責寫經筵講章之類的,都是有禦筆賜下的。

這些筆全都是地方上貢獻的好筆,基本人手一支!

用完了還能再支取。

這就是有編制的翰林官待遇!

果然和錢福他們這些還在進行崗前培訓的實習生不一樣!

文哥兒炫耀不了自己的禦賜筆已經很郁悶了,偏李東陽還擠兌他:“你得了陛下賜你的好筆,怎地字還是寫得和以前差不多?”

文哥兒聽得氣鼓鼓。

誰的字是短短幾天就能突飛猛進的?!

難道他李西涯的字在剛滿四歲的時候就很好了嗎?!

李東陽聽了文哥兒反過來質問自己的話,笑而不語。

旁邊的王華一聽文哥兒居然自投羅網,幫李東陽把藏在笑裏的話說了出來:“你先生四歲便因為寫得一手好字被宣召入宮面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