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2/3頁)

一行人直奔大興隆寺的榆錢林而去。

寺中有專門的小沙彌幫人打榆錢,李兆先稍微給大興隆寺捐了些香火錢便讓他們積極地開始幫他們割落一串串翠翠嫩嫩的榆錢來。

文哥兒看得興起,討過比他高許許多多倍的杆子晃來晃去,割下來的榆錢葉子少得可憐。

王顯鴻都看不過去了,生怕他拿不住杆子砸到旁人,伸手接過杆子非常熟練地割了幾下,碧翠的榆錢串紛紛落地。

文哥兒一點都沒覺得自己技不如人,興沖沖地跟著李兆先他們東撿西撿,還一直慫恿王顯鴻多打點,最後感覺所有人都抱了滿懷,誰都拿不動更多了,才遺憾地讓王顯鴻停手。

一行人抱著翠翠嫩嫩的榆錢串直奔王恕家。

王恕正在書房中讀書,聽到外頭一陣熱鬧,皺了皺眉,叫人去看看是怎麽回事。

很快有人回來稟報說是王顯鴻帶了同窗回家,還有王家那個小神童,他們一起去大興隆寺打了許多榆錢,正叫人拿去做榆錢糕、榆錢煎餅。

王恕聽後眉頭稍稍舒展開來。

在家裏吃點好的總比跑出去胡混好。

快四月了,確實是吃榆錢的好時節。

王顯鴻把佛經拿去給他祖母,順便把文哥兒兩人也領去拜見一下長輩。

說實話,他真不太想看到王四歲,一看到這小子就想起慘痛的往事。

上次這小子來他們家,還給他祖父背他寫的判詞!!!

文哥兒一點都沒有自己不受歡迎的自覺,還積極地和王顯鴻聯絡感情:“你最近都讀些什麽書?有沒有興趣跟我們一起學算術?我有個朋友叫王文素,算術特別好,你也姓王的,說不定也適合學這個!”

王顯鴻:?????

這小子果然很討人厭!

說話間,一行人也走到了王顯鴻祖母的居處。

聽說是王顯鴻領人到家裏玩,老太太接過佛經打量了一下文哥兒兩人,發現都是瞧著十分機靈的後生,自是笑著邀他們坐下閑聊。

王恕不尚佛道之學,他對佛道的觀點和劉健、丘濬差不多。

他老人家曾給憲宗皇帝上書表示三皇五帝時期根本沒佛道,別人怎麽國祚綿長呢?後來那麽多皇帝搞封建迷信,他們的國祚怎麽沒維持多久呢?

京師只有一座文廟祭祀孔子,可佛寺已經有多少家了陛下您數過嗎?就這樣您還要大興土木建新佛寺,您覺得這合理嗎?

人林俊上書讓陛下您別毀數千百家軍民屋宅建佛寺,您還要抓他進詔獄降他職,您這是人幹的事嗎?!

沒錯,當時王恕在撈一個叫林俊的、試圖鬥倒惡僧的官員。

以及營救林俊不成反而一起進了詔獄另一位官員張黻。

後人給王恕編文集時直接把這份奏疏起個標題叫《救林俊張黻奏狀》。

在大明朝廷當官風險就是這麽高,很容易被皇帝親口送你去蹲大牢!

王恕不信佛,他老妻卻頗愛禮佛,抄了佛經還要特意送去大興隆寺供奉。

今兒王顯鴻就是去大興隆寺幫她取回在佛前供奉了許久的佛經。

文哥兒沒怎麽接觸過信佛的人,聽老太太講起佛偈覺得有點意思,聽得那叫一個津津有味。不過沒陪老太太聊多久,他很快又暴露了本性:“佛家可有什麽有趣的飲食風俗?”

老太太也知曉小孩子是沒耐性聽佛法的,便笑著與他介紹起佛寺常備的素菜來。

末了老太太算了算日子,與文哥兒講起接下來的四月初八、四月十八有樁格外重要的事兒,各家各戶都該辦的。

那就是舍豆兒。

文哥兒一聽這詞,眼睛頓時一亮,好奇地追問:“為什麽要舍豆豆!”

老太太含笑說道:“舍豆兒結緣。”

她仔細講了講舍豆兒的做法,就是平時拈豆念佛,每拈起一顆豆子便念一聲“阿彌陀佛”,能拈多少便拈多少。

到了初八那天把豆子都煮熟了,將它們舍給闔家上下、左鄰右裏,路上遇到認識的不認識的,也都舍給大夥吃,吃的時候也得念一聲“阿彌陀佛”,這樣就相當於結下了善緣!

文哥兒沒想到豆豆還有這樣的用處。

他記下來了!

初八就去舍豆豆!

埋汰不埋汰謝豆豆不重要,主要是想廣結善緣!

一老一小想法雖大不相同,偏就聊得興高采烈,不知不覺榆錢煎餅已做好送過來了。

說是榆錢糕還在蒸,可以先嘗嘗榆錢煎餅。

老太太見煎餅裏夾著脆嫩鮮碧的榆錢,瞧著便讓人胃口大開,笑著叫人去請王恕來嘗嘗鮮。

王恕這位閣老都沒到,文哥兒也沒好意思動筷子,乖巧地等著王恕過來一起吃。

好在王恕書房離得不遠,沒一會就走了過來。

文哥兒跟李兆先他們一起起身向王恕問好,一個兩個全部化身乖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