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第2/3頁)

王家待雇工十分寬容,給錢也大方,老何很喜歡來這邊做工。見文哥兒這麽想嘗嘗,他便留了些嫩筍尖準備拿來腌酸筍。

文哥兒積極地跟在老何屁股後面表示要幫忙。

老何瞧著文哥兒樂滋滋的模樣,臉上也忍不住帶上了笑容。

他家中也有孩子,最小的和文哥兒一般大,每次他回到家中也是這麽跟前跟後,看著就叫人開懷到不行。

文哥兒興沖沖學了怎麽腌酸筍,每天讀過書便跑去那腌菜壇子周圍看上一圈,時不時追問老何“筍酸了嗎”“能吃了嗎”。

老何道:“至少得等上一旬,而且腌越久才越酸,不然沒那味兒。”

文哥兒只能望壇興嘆,去找楊廷和學棋時都不免和他師弟(之一)楊慎念叨兩句,說等這麽一口酸筍實在太難了。

楊慎頭一回聽說這玩意,好奇地問:“酸筍好吃嗎?”

文哥兒回想了一下,沒想起到底好吃不好吃來。

不過這並不影響他發表自己的高見。

文哥兒篤定地說道:“一定好吃!等腌好了我們一起吃!”

楊慎期待地點點頭。

兩小孩湊一起嘀嘀咕咕了一會,又擺出圍棋嘗試著對弈兩局,楊廷和才下衙回來。

偏就是這麽短短兩局,文哥兒已經發現楊慎的記性好得可怕。

不愧是能寫出“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家夥,只要是以前他和楊廷和對局中出現過的招數,楊慎都能記得一清二楚。

至於棋譜上出現的那些經典棋局,楊慎更是眼也不眨就能復述出來,甚至還能說出當年具體是誰和誰下出來的名局。

楊慎這小子明顯有點子過目不忘技能在身上!

文哥兒有點懷疑人生。

這個大明到底怎麽回事!

楊廷和見文哥兒一臉備受打擊的模樣,奇道:“怎麽了?”

文哥兒唉聲嘆氣地說道:“天下聰明人這麽多,為什麽不能算我一個!”

楊廷和:“…………”

瞧這小子說的是什麽話,敢情他覺得他自己還不夠聰明?

他不聰明能叫謝遷早早動了收徒的心思?他不聰明能叫李東陽和丘濬他們都對他另眼相看?他不聰明能在兩三歲的年紀就懂棋懂算術?

這種瞎話傳了出去是要挨打的!

楊廷和作為議論文高手,寫起文章來文義暢達,平日裏也很擅長有邏輯地講道理。

他抱起楊慎坐到文哥兒對面,笑著對兩個小孩兒說道:“有則古時傳下來的小故事,倒是適合講給你們聽聽。據傳有兩個特別聰明但很頑皮的兄弟,經常讓他們先生頭疼。有次他們先生要出遠門,怕他們出去胡混,便給他們留了許多功課。”

一聽到許多功課,文哥兒的代入感就來了。

“然後呢?”文哥兒緊張追問道。

楊廷和就給他們講了下去。

哪怕先生布置了許多功課,兄弟倆還是跑出去玩耍了。

哥哥一直玩兒到下午,才火急火燎跑回家臨時抱佛腳把書看了一遍。弟弟呢,更貪玩,愣是玩到跟他們先生前後腳回家。

結果先生回來後叫哥哥先背書,哥哥居然背得那叫一個流暢。

原來他看書過目不忘,看個一遍就能記住!

先生聽了一半,覺得哥哥沒偷懶,叫他停下換弟弟背。

弟弟居然也順順溜溜地背起書來。

直至背到一半才突然卡殼。

先生奇道:“你怎麽不往下背了?”

弟弟回答:“剛才哥哥只背到這裏。”

原來弟弟壓根沒看書,只聽哥哥背一遍就記下來了!

可剛才先生只讓哥哥背到一半,弟弟自然只能背一半!

文哥兒:“…………”

這個故事聽起來可真耳熟,他很懷疑是楊廷和現編的!

楊廷和不疾不徐地笑道:“就是這樣聰明的兩兄弟,如今誰都不知曉他們的姓名,只余下稗官野史中的三兩句笑談。”

楊廷和擡手摸了摸楊慎的腦袋,目光則是溫煦地望著文哥兒。

“所以比較誰更聰明這種事,本就沒什麽意義,知道怎麽把聰明用到正途上才是最要緊的——有十分聰明用對三分,和有三分聰明用對三分,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些話對三歲小孩兒來說本有點過於深奧,文哥兒和楊慎聽後卻都牢牢記了下來。

文哥兒沒再糾結“為什麽我身邊的人都能過目不忘”,開始認認真真跟著楊廷和對弈起來。

等到天色慢慢暗下來,文哥兒才別過楊廷和與金生一同歸家去。

長安街上有不少行色匆匆的行人,明顯都是急著趕在夜禁前回自己住處去。

文哥兒覺得有些稀奇,感覺以前好像沒這麽多人的。

他琢磨了一下,終於想起來現在已經進入三月,正好是大明準公務員們會試結束、等待殿試的空档。

各地考生們懷揣著高中的期望來到京城,眼看馬上就要魚躍龍門當進士了,主要進行這麽兩個活動:一個是要和同年考生搞團建熱鬧熱鬧,另一個就是要想辦法拜會和自己有點關系的官場前輩混個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