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2/3頁)

李兆先只道文哥兒是不好意思了,笑著說道:“那當然,我沒帶什麽東西。”他自己去府學根本就不需要馬車,馬車就是給文哥兒準備的。

文哥兒這才叫人把趙氏收拾的備用衣裳、手爐水壺等一幹物件搬上馬車。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他經常外帶的食盒,少什麽都不能少吃的!

趙氏甚至還有給備了個紅泥小火爐和少許木炭,要是點心涼了還可以就著爐子熱一熱。

饒是文哥兒臉皮奇厚,瞧見自己的東西快把馬車塞滿了還是有點臉紅紅。

李兆先倒不覺得有什麽,他隨他爹出行過,大人們帶的東西可不比文哥兒少。

文人嘛,出門想要席地而坐賞賞風景,真坐地上又不太雅觀,所以席子得帶一張。

接著就看約的是什麽朋友了。

喜歡以棋會友的,得帶上棋。

喜歡以琴會友的,得得上琴。

喜歡以文會友的,筆墨紙硯都得帶上。

面對好山好水好風景,不就著點酒水來賞玩總覺得缺了點什麽,所以酒具和美酒怎麽都得捎上點。

冬天天氣冷,要外出賞雪的話,帶個爐子溫酒也是常有的事。

實在不喜喝酒,煮茶也是一樣的。

所以出門想要風雅出塵不尷尬,人手得帶齊了,想出城的話最好就是弄個馬車載著走。

要不然你左手拎著筆墨紙硯,右手提著個爐子和水壺,腋下還夾著張鋪地上坐的草席,那可真是太狼狽了。

文哥兒聽了李兆先介紹了一下文人出行的行頭,頓時有些瞠目結舌。

怪不得李兆先對他娘準備的這堆東西見怪不怪,原來大人們出行也是這樣的啊!

沒錢雇不起下人的,還真沒辦法當個風雅文人。

說起來明朝雇傭下人也很講究。

明初嚴令禁止庶人蓄奴,達官貴人家中的奴婢數量也有定數,超出規定數目是違法犯罪行為。

不過有錢有權的人哪裏願意自己動手做事,他們轉頭就把下人認作幹女兒幹兒子,享受這些“幹兒女”的悉心伺候。

哪怕這些年士庶蓄奴的限制逐漸放寬了,各府的下人仍被稱為“家人”,他們對主人家也是爹娘哥姐地喊。

文哥兒一開始了解到這些事,也只能感慨“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們鉆起空子來真是奇思妙想不斷。

想來再過個百八十年,尋常富商養個千八百“幹兒女”都很正常。

只是到那時候明朝怕是要亡了——本來這些人可都是朝廷的納稅戶啊,真成了私奴可就沒朝廷什麽事了!

想想看,今天你蓄一千,明天我蓄八百,大部分人口遲早變成達官貴人、豪強富戶的私產,賦稅徭役的壓力全壓在剩下的為數不多的良民身上。

等這些良民扛不住壓力開始賣兒賣女賣自己,大明頓時又添了一批新的私奴。

……剩下的良民壓力就更大了。

簡直是惡性循環!

遲早要完!

即使是對天下安穩、百姓安樂有好處的好政策,想要始終如一地貫徹落實下去也太難了。

文哥兒還小,臉上是藏不住事的,想著想著他那小眉頭就皺了起來,最後小小地“唉”了一聲。

那麽多牛逼人士都解決不了的大難題,他一個小孩子又有什麽辦法呢!

李兆先瞧見文哥兒一張小臉皺成了包子,不由問道:“是車上坐著不舒服嗎?”

文哥兒道:“沒有,我就是想到了別的事。”

他往李兆先身邊挪近了一些,和他講起了自己想到的惡性循環。

人有錢有權了不想事事親力親為,有錯嗎?那當然沒有錯的。

誰不想日子過得舒舒服服?這是人的本性,根本改不了的,像李東陽他們出門也不能不帶人嘛。

所以,沒救了,遲早要完!

李兆先:“…………”

#我的朋友怎麽看都不可能才三歲#

#我以為你是覺得馬車硌屁股,結果你居然在思考家國大事#

李兆先不是愚笨之人,他順著文哥兒說的“惡性循環”思考了一下,越琢磨越發現這居然是個無解的難題。

除非太祖再世,強勢打擊各地的蓄奴行為,再轟轟烈烈地搞一次當年的“還婢於民”行動。

李兆先心情更復雜了。

他發現自己以前糾結的事情有點太小兒科,文哥兒提的這麽個問題才真正讓人想到頭禿都想不出解決辦法。

李兆先陷入全新的糾結之中,文哥兒卻已經嘆完氣了。

文哥兒察覺馬車駛出了長安街,很快扔開關於“大明遲早要完”的復雜議題,掀開車簾開始欣賞沿街的商鋪。

他很少出長安街,因此看什麽都覺得新鮮,尤其馬車走的不是上回楊廷和抱他經過的那條路,街道兩旁的店鋪他全部沒見過!

李兆先兀自苦惱了一會兒,余光掃見文哥兒已經趴在車窗邊上兩眼熠熠地左看右看,索性也拋開那對於他們來說太過深奧的問題給文哥兒介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