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3頁)

可花這麽多錢維持的南北國子監,這些年來越發衰落,讀書人自己都瞧不上這地方,不願意來入監就讀。

這等同於清華北大變得人人嫌棄。

這種變化很難不讓人感慨。

弘治中就有南京國子祭酒上書抱怨說“歲貢挨次而升,衰遲不振者十常八九”。

意思是南京那邊各地提學官每年送上來的學生大都是順位點上來的,不少已經老得牙齒都快掉光了,很難入監好好讀書,希望能選點年富力強、學行兼優的。

京師的北國子監情況稍微好一點,但也沒好到哪裏去,需要整頓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文哥兒不清楚這些情況,只覺看著占地面積媲美後世大學的國子監很是感慨。

這地方本來應該可以培育無數為國效命的英才,也不知為什麽會變成他爹說的那麽糟糕!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呢?

文哥兒想不明白,只能乖乖跟著謝遷他們在國子監裏溜達起來。

楊廷和到了自己母校,話倒是多了起來,著重給文哥兒和謝豆介紹國子監圖書館的方位。

國子監是有自己的官方出版社的,不過北國子監刻印的書很少,無非是經史之類的(其他書不好過審)。

倒是南京國子監那邊收藏的書版(雕版印刷用的)很豐富,全都是當年朱元璋建立國子監後各方人士獻給國子監的,家底非常豐厚。而且如今南京國子監遠離京師,書籍審核寬松許多,官方刻印的書也就多了。

不過雖然書版收藏方面略遜一籌,要論真正的藏書的話,北國子監也不輸給南國子監。

到底是天子腳下的最高學府,總不能書都不能讓學生們讀個痛快吧?

文哥兒聽楊廷和對國子監的藏書如數家珍,也被提起些興趣來,特意跟著楊廷和過去逛了一圈。

比起後世各省市都有的圖書館,國子監的藏書不算太多,不過已經算是文哥兒如今見過的最多書的地方了,光是雜書就有六百多卷。至於那些科舉要用的正經書,那更是成千上萬了!

文哥兒被琳瑯滿目的圖書晃花了眼,想想自己現在光是一箱子啟蒙用書就讀得腦殼痛了,不由又唉聲嘆氣起來。

謝遷瞅他一眼,問道:“怎麽對著書嘆氣?”

文哥兒一臉的為難:“這麽多書,得看多久才能看完啊!”

謝遷和楊廷和都聽得直樂。

謝遷笑著說道:“你這志氣可真不小,小小年紀就想把這麽多書全看完。”

文哥兒被謝遷這麽一說,覺得也對。他又不是要全部看完,只要挑自己感興趣的讀就好了。

他一本正經地說:“不讀那麽多,只讀一點點!”

謝遷正要逗逗他,就瞧見書架間走出來個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官員。

對方穿著便服,不過同為朝官,謝遷和楊廷和還是第一眼就認了出來:此乃今年秋後才新官上任的國子祭酒鄭紀。

鄭紀相貌方正,性情也剛直,他曾經上書請求憲宗皇帝親賢臣遠奸邪,好好當個勵精圖治的明君。

可惜憲宗皇帝不搭理他。

鄭紀一個生氣,辭官回福建老家種樹修橋搞教育,搞了足足二十年之久,在家鄉頗有名望,近年來才重歸朝廷。

鄭紀是今年從浙江按察司提學副使升到國子祭酒的,目前新官剛上任不到兩個月,是以連旬休日都在國子監裏轉悠,思索著該如何改正國子監的弊端。

國子監這樣的龐然大物,比不得他在鄉間授學自在。他自己教學生,那是想收誰就收誰,想怎麽教就怎麽教,如今來到國子監卻是得按照規矩來。

只這麽短短兩個月,鄭紀就感覺自己手腳像是被綁縛住了,怎麽都施展不開。

這也不能怪他,變革這種事本來就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想動的人實在太多了。他不過是個遠離朝堂二十余年的閑人而已,在朝廷裏哪裏說得上話?

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隨波逐流、維持舊制了。

左右不過在這任上幹個三兩個任期的事,只要不出差錯就能平安遷官,根本不必冒著巨大風險去大刀闊斧地改變什麽。

他五十多歲了,兒孫都不少,學生也挺多,要是出個什麽差錯,很容易帶累許多親朋好友。

他不再是年輕氣盛、怒而辭官的那個鄭紀了。

人總是會老的吧?

雄心壯志也終將泯滅於漫長而無情的歲月之中。

鄭紀正在國子監浩如星海的藏書間踱步沉吟,就聽到不遠處傳來了年輕人與小孩兒說話聲。

鄭紀擡眼看去,發現兩個年輕人約莫三十來歲,兩個小孩兒瞧著也就兩三歲、四五歲的年紀,於他而言都是小後生。

就那麽小一點的小孩兒,竟就天真地考慮起怎麽把這一樓的書太難讀完。

鄭紀心裏有種莫名的情緒在湧動。他年過半百,已經老了,可是大明還有許許多多年輕後生,這些後生們滿懷壯志想要為國效力,可他們這些老東西卻連為他們掃除點障礙、鋪平點道路都做不到,哪有臉當什麽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