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以死搏生(第2/2頁)

儒生拱手:“朱熹見過太祖。”

趙匡胤呆了片刻,忍不住問:“你不算名人?”

怎麽會和辛棄疾擠一個請柬?

朱熹“唔”了一聲,十分無所謂:“興許是乾道元年的我不過一布衣,名聲尚未達到永垂青史的地步。此前我有看到紹熙元年的我,或許他有請柬。”

宋孝宗禁不住扭頭看了朱熹一眼,心中只覺可惜。

辛棄疾這人脾氣真的特別硬,他這個當皇帝的讓他用請柬帶另一個人,辛棄疾直接就拒絕了,一定要填上好友朱熹的名字。也不管朱熹當時已是辭職回家,遠在崇安。

萬一請柬有距離約束呢!萬一請柬非要被邀請者當面同意,而非是填了姓名就能一起帶走呢。若是如此,豈不是浪費了一個名額?

宋孝宗心中有怨懟,但他不敢現在發出來。

趙匡胤得知這儒生是朱熹,放心了:“如果是你,便不用擔心辛棄疾後方不穩了。”

辛棄疾自豪地說:“元晦一心抗金,他只會支持我。”

朱熹之所以辭官歸隱,就是因為其反對隆興和議,向宋孝宗面奏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然而宋孝宗被打沒了心氣,沒有采納朱熹的主戰思想,導致朱熹心灰意冷,遠離朝堂。

而如今……

朱熹向著辛棄疾這邊側了側頭,笑著說:“是的,吾友,吾定會助你一臂之力。”

*

還是那個劇本,還是那個工具人襄陽安撫使呂文煥,撥給了辛棄疾三千官兵。

上一場,朱厚照沒用上這三千官兵,但辛棄疾不一樣,他把這三千官兵收攏起來,開始操練。

好友朱熹好奇:“幼安,難道你只需要訓練三天,就能讓這些士兵如臂使指?”

宋孝宗一下子激動起來。

如果是這樣,抗金也未嘗不可。辛棄疾居然是這樣一個練兵奇才嗎?

“真的嗎”三個字才湧上喉嚨,宋孝宗就聽到辛棄疾無奈的話語:“怎麽可能,三日訓練出一支如臂使指的軍隊,那是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的事。”

“那你……”

“我只是想讓他們認一認我這個將領,逼著他們到時候跟我一起沖。”

外面。

霍去病:“沖?”

李靖:“難道他想……”

孫武:“必是如此了!”

懂軍事的人已經開始圍在一起討

論辛棄疾這樣做的可能性。

不懂軍事的人眼中滿是迷惑,開始無聊地晃腿。

副本之中,三日轉瞬而過。

歷史上,元軍應該是通過攻下樊城,迫使襄陽壓力大增,最後守將不得已開城投降,但在這個幻想副本裏,元軍是預備直接攻破襄陽。

兀良哈·阿術率領十萬大軍圍困襄陽。襄陽水路多,是以,其中有八萬是水軍,由劉整率領。

但就算只有兩萬陸卒,在其他人看來,辛棄疾想以三千破兩萬,不太容易。歷史上確實有不少以少勝多的場面,但那些人要麽是所帶士兵已經與他經過了長久磨合,人少卻聽指揮,要麽是士兵對將領十分有信心,願意追隨他沖鋒。可辛棄疾兩樣都不沾,他那三千士兵對他不熟,他也沒有什麽威望能讓對方堅信跟著他沖陣可以活下來。

卻在這時,兩道聲音脫口而出:“不!有辦法!”

大眾齊刷刷看過去,發現說話的二人分別是韓信與項羽。

韓信慢條斯理地攏著衣袖,垂下眼去,顯然沒把這些目光當回事。

若說韓信是內斂的傲,項羽就是張狂的驕,面對這些目光,他用眼神一個個挑釁回去,就差直接約人幹架了。

項羽的亞父範增幹脆利落地闔目不去看。他累了——尤其是看過史書之後,心特別累。

*

襄陽之外,士兵泱泱。

宋孝宗站在城頭,第一次面對這麽多敵軍,只能看到軍隊的頭,看不到軍隊的尾,烏壓壓一片人頭,幾乎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他的腿都在發抖。

身後,朱熹愧疚地輕語:“官家,草民得罪了。”

宋孝宗惱怒地嘲他:“強逼官家上城頭觀戰,你也知這是得罪。”

朱熹只是與宋孝宗說:“官家若氣,待出副本後草民任由官家處置,可現在草民只想請官家好好看看……”

看看你的臣子願為那一絲主戰希望,去以死搏生!

蒙古大軍左側,一處樹林中,隱匿著一支不過三千人的隊伍,為首的將軍面容堅韌,眼神中蘊含著一股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的狠意。

他要贏!他一定要贏!

而他身後,這支隊伍裏的士兵並非戰意凜然,更多的是恐懼,因為襄陽城大門緊閉,他們沒辦法逃回城中。

他們只能跟著辛棄疾去沖陣。跟不上,就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