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細雨潤物

淮東之地, 這片後世稱為江蘇的地方正在經歷一場大旱。

大宋的救災制度平穩運行,官府熟練地開倉平抑糧價,但在這場大旱中,大量顆粒無收的佃戶帶著家小, 開始進入城中討生活。

太子殿下繼位來, 大作工坊, 這些年來,工坊帶來最大的改變, 就是給了佃戶一條新出路, 讓他們遇到困難時, 不用困守在那一畝三分地中, 去城中找些最苦的活計, 至少也能活下來。

這事帶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那些雇傭佃戶的主戶們,對佃戶們客氣了許多, 在以前,他們對佃戶幾乎是掌握著生殺大權——主戶若是不願意佃戶們繼續租種,那大多數佃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新的土地租種,那便是斷了生計。

正因此, 平時大戶的權力是極大的,佃戶便是損了利益,也要忍氣吞聲, 而當有了新的出路後,主戶們的生活質量便下降得厲害。換以前,他們想找佃戶做幫手, 只要說一聲就行了, 現在他們都會推三阻四了。

運河之上的碼頭上, 又是一家老小提著包袱,走上貨船。

淮南路夾在汴京、杭州、密州這三個新興的大城之間,很多人過不下去時,便會外出討生活。

如今淮海東路的人有三個選擇,一個是順著運河南下杭州,一個是乘海船北上密州,還有一個便是順著運河去西北邊的汴京。

“走吧,”為首的老人輕杵拐棍的,“東京城是天子腳下,工坊最多,船費也不貴,不像南邊那麽克扣。咱們就去東京城。”

一家人都上了寫著“陸”字的貨船,而在這支船隊中,後方還有一位意氣風發的文士,他三十出頭,是“淮西提舉常平”,管理著淮南西路的常平倉,今年因為救災有功,加上已經到三年的考評之期,回京述職,眼看又要升官了。

但升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次去京城,不知道能買到多少書,”陸宰感慨著道,“自從油印之道盛行以來,書價日降,對我等愛書之輩,實是盛事。”

他的妻子唐氏聞言笑道:“你與父親一般愛書,這些年圖謀我家藏書還嫌不足,如今要去謀那京中書院了麽?”

陸宰大笑道:“夫人知我!”

夫妻二人同乘一船,看著兩岸青山小鎮退去,頗有些山水之趣,唐氏突然道:“聽聞北方要疏浚禦河,讓燕京的大石碳船可以過汴京直入杭州,此事可真?”

陸宰搖頭道:“只是疏浚黃河到東京城這一小段,河工耗時費力,聽說朝廷還在召人勘查地形水勢,要我看,燕京之船可以過東海而至杭州,不必勞民傷財,這南邊的河道關系天下,才更該疏浚。如今朝廷為此爭論不休,要我看,還有的吵。”

“自太子解封海榷以來,蜀地、京城的船越發多了,汴河時常有舟船阻塞,”唐氏也是大家出身,揶揄道,“是如今淮南路想要運河,做些補益吧?”

陸宰斷然否認:“哪有,朝廷不許在汴河上重復設卡,淮南路的知州又想要些政績,自然要想些法子。”

說到這,他又感慨道:“如今大家是看出來了,當今太子是個管事的,有什麽需要,只要理由足夠,他便會想辦法,哪怕沒辦法,被安慰一番,也是在太子面前露了臉。”

唐氏也道:“不錯,這幾年來,天下可真是安穩太平,江南之地元氣漸復,有他真是大宋之喜啊。”

這時,她看見旁邊的貨船那狹窄的尾艙上正擠著一家人,一名樸素女子正在船尾織著毛線,一個小孩正在她腿邊叫著姐姐快和我玩,不由驚訝道:“那是哪家佃戶,怎麽不去客船,要搭尾艙?”

“那是宜興一家姓李的佃戶,家中受災,咱們尾艙未滿,便隨意載了多搭了一家人,”陸宰隨意笑道,“咱家那位船頭,看到貨倉沒滿,便會急著團團轉,改不了了。”

唐氏也笑了,看了一會小孩,忍不住摸了摸肚腹:“也不知那京城的太醫,能不能治治我這胎腹。”

“別想太多,”陸宰擁住她,“你這些年吃得苦頭不少了,我陸家子嗣豐足,大不了過繼一子。”

唐氏搖頭道:“那怎行,官人對我情深,我必得讓陸家有子嗣繼承才好,我不但要有孩兒,將來還得給咱們生十個八個孫兒!”

陸宰無奈抱住妻子,又是一番安慰。

……

船隊緊趕慢趕,在河水浮冰斷航前來到了京城。

繁華的城池威嚴高聳,城外也早已是大片住宅,城東已經圍繞著神霄院、新軍軍營、附屬工坊形成了比城內還繁華的商業中心,而城南則以澤園為中心,形成了巨大的消費群。

兩處中心有效地疏解了主城中擁擠的人流,緩解生活壓力,讓整個城市有更大的活力。

周圍的城鎮道路四通八達,許多村中雞蛋蔬菜都能很快運到這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經濟中心,而這個中心又像一個黑洞,吸納著周圍的糧食、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