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翌日清晨,寧秋硯在酒店房間裏吃了昨夜在便利店買的面包,喝了一瓶牛奶,沒有等機器人送餐。

背著吉他走出酒店時,才發現溯京下過雨。

與霧桐不同,七八點鐘的溯京不但是通勤高峰期,還顯得更加忙碌嘈雜。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如上緊了發條,需要更加努力地拼搏。

雨似乎剛停沒多久,路面還很濕,有騎車的人披了雨披,有行人收了雨傘,都還綴著水珠。

寧秋硯步行十幾分鐘來到學校。

溯京音樂學院占地面積很廣,建校歷史悠久,建築古色古香,如今佇立在一片高樓中央,鬧中取靜。

寧秋硯上過很多次學校的官網,到了實地,真正地站在大門口之後,仍覺得有些遙不可及。

根據面試郵件中提供的信息,寧秋硯順利來到了將要進行筆試的13號教室,教室外已經有不少人了。

除了和他一樣的考生,更多的是家長。

幫孩子拿水壺的、提早飯的,背著樂器的,都是一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作為父母他們把孩子的這場考試看得非常重要,孩子考試前他們會全力給予陪伴。

十七八歲的考生們卻不一定都這麽想,有的依偎在父母身邊,有的露出不耐神色,有的竊竊私語,潮濕的一條走廊承載著無數走藝術道路家庭的縮影。

只有寧秋硯是一個人來的。

他默默地站在隊伍後方等候考試入場,在進入考場時提交了自己的證件:“寧秋硯。”

考場裏,也只有寧秋硯一個人的桌旁放了吉他。

因為沒有人在考場外幫他背樂器,也沒有人在等他。

監考的是一位戴眼鏡的女老師,她走過來溫和地對寧秋硯說:“同學,我先幫你保管好嗎?”

這很好地緩解了與別的同學格格不入的感覺,寧秋硯感激地點點頭:“謝謝您。”

筆試題目和想象中不一樣,沒有文化課相關的內容,也沒有樂理上的考核,有的只是對世界音樂的大範圍提問,幾乎都是藝術性的思考,抽象得沒有標準答案。

寧秋硯覺得比起考試,這更像是測試考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敏感度,全憑個人累積。

他寫完最後一道題時,距離考試結束還有二十分鐘。

教室在三樓,窗外有幾棵巨大的紅杉,樹幹粗壯,高逾三十米,是建校時種下的,已經有百年歷史,很有名。

這情景讓寧秋硯想起渡島。

渡島沒有紅杉,森林樹木大多以雪松冷杉為主,最高不過也才二十多米,不及眼前這幾棵紅杉震撼,但寧秋硯看著它們,思維便朝渡島遊去。

昨夜和關珩通過視頻後,他們便沒有再聯系,寧秋硯對買錯東西卻被關珩發現這件事有點羞惱,他不想讓關珩覺得自己還真的是個什麽都不懂的小孩。

考生來自全國各地,作曲與音樂制作系這一批次僅有二十名考生。

筆試在十一點結束,下午三點之前考生就會收到通知,揭曉面試資格,所以大家都還不會離開。

一些考生選擇和家長出去用餐,一些則決定在學校裏轉一轉,寧秋硯是後者。

順著小道行走,身邊一名考生的父親正在詢問結果,聽語氣是考生對考試內容沒有把握,因此這位父親有些氣急敗壞,稱家庭付出與考生個人努力不成正比。

寧秋硯無意聽人家私事,自那幾棵巨型紅杉下穿過,經過學校的人工湖。

站在湖的對岸,便能以官網首頁照片的視角欣賞校園美景。

“你會在這裏彈琴唱歌。”

母親溫柔的嗓音從記憶深處傳來。

她在工廠做質檢員,因為常常加夜班所以視力不太好,和剛才那名女老師一樣,平日裏也戴著一幅框架眼鏡。病床上的她面容凹陷,指著官網圖片時,眸子裏卻散發出光彩。

“寧寧,答應我,再試一次。”母親說,“未來的某一天,你會在這裏彈琴唱歌,那時候我會在天上看著你。”

寧秋硯在湖邊站了一會兒。

他心裏默默計算著學費、生活費等開銷,對比了溯京與霧桐的打工工資差距,擡腳繼續往前走。

兩點四十分,寧秋硯收到了面試通知。

這時,他才在這天第一次發信息給關珩:[關先生,我通過筆試了。我的面試在四點十五分。]

面試結束得很快。

在三位考官面前,寧秋硯用關珩送的吉他演奏了準備曲目。聽完後,三位考官小聲地交談了幾句,中間那位考官便對寧秋硯說,要對他加試一曲。

寧秋硯的準備很充分,從容自如。

加試完畢,另一名考官對他宣布了結果。

走出考場被風一吹,寧秋硯身上涼颼颼的,他竟然緊張得出了一身汗。

他第二次發了信息給關珩:[關先生,我被錄取了。]

關珩和自己有完全相反的作息時間,寧秋硯沒有想過他會回復,所以發完信息就將手機裝進了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