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化肥

梁家村的人這幾天已經準備起春耕的事宜。

一冬天厚重的積雪覆蓋在大地上,又經歷過一場洪水。土層十分濕潤,甚至已經到了濕潤的不適合耕種的地步。

但是這幾天一直艷陽高照,將田地表層曬的有些板結,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幹裂的紋路。村裏人判斷現在的地已經可以開始耕種,這幾天紛紛帶著農具和種子上山去。

一場洪水讓梁家村的人口減少了至少1/4,可是從城裏回來的年輕人迅速補充了這一缺口,反倒比從前還要熱鬧。雖然都因為村裏長輩或親人的去世而感到悲痛,可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尤其不能誤了耕種的大事。

梁家村的土地零碎,上不了大型農機,最多也就是用一些半自動的機械,很多人幹脆完全依賴人工,反正人均耕地也不多。

隔壁的臨山村就不一樣,平坦的大塊土地十分適合機械化。但他們的耕種活動還沒有開始,因為土地乍一看是幹燥的,其實下面還是富含水分,大型農機容易陷進去,還要再等土層更幹燥一些再說。

梁銜月家在梁家村其實是有土地的。他們一家搬到市裏以後,這些地也不能荒著,最後都給了四爺爺家和三姑奶家種。

三姑奶這些年也很少再上山,家裏的土地連同梁康時給他們家種的那幾塊地,都是三姑奶的兒子杜凱一起在種。

今年情況特殊,梁銜月家搬回了梁家村,眾人也知道了糧食的重要性,對春耕十分積極。杜凱就特意來了梁銜月家,讓他們把地拿回去種。

梁康時其實不太想要那些地。那幾塊地在半山腰上,土質說不上好,即使精心照料產量也是一般。離家裏還很遠,平時去一趟要先騎十幾分鐘的自行車,然後爬一段山路。收獲的時候更不容易,下山的小路又窄又陡,連獨輪車都上不去,只能靠人力把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扛下山。梁康時和甄敏都或多或少的有點腰傷,就是年輕的時候扛玉米累出來的。

現在他們年紀也大了,做這些體力活力不從心。再加上有了更好的選擇,梁銜月海島裏的地還不夠多?想開墾多少就開墾多少,只有種不過來的情況,絕對不存在土地不夠。

於是梁康時對杜凱說:“我家那幾塊地也不多,一直都是你們家種著的,你們還是接著種吧,我有個朋友最近打算搬到梁家村來,我想跟著他做點小生意,種地恐怕也兼顧不上。”

杜凱聽了就知道梁康時說的朋友是黃一峰,冬天的時候梁康時沒少往交易市場上帶村裏沒有的好東西,聽說都是來自於這位有本事的朋友。

他不疑有他,答應道:“既然康哥這麽說,那這地我就先種著。今年家裏的地都準備種土豆,收了以後我給你拉來三百斤,就當是租地的錢了。”

梁康時知道自己不答應的話杜凱也不好意思白種他們家的地,於是點頭同意:“成,到時候四叔家幫我們種的地也是一樣,我們家就不留地種了。”

杜凱走了沒多久,梁靜也跑過來問這幾塊地的事。四爺爺和四奶奶家裏的地雖然不多,但是兩個老人也種不過來,平時在村裏還要雇兩個人幫忙,怕誤了播種的時間。

今年梁靜回家了,雖然她也不是什麽種地好手,但也是個勞動力。梁靜自小也不是嬌生慣養長大的,種地雖然生疏了些,可小時候也經常去田裏幫忙,他這一回來,四爺爺和四奶奶的壓力減輕不少。

梁康時把對杜凱說的那一番話原樣轉述給梁靜,梁靜也爽快的答應了用糧食當地租的主意,梁康時收的糧食只是他交給兩家種的土地的十分之一還不到,就是個象征意義。

兩家人都記著這份情,心裏都想著秋天收獲了要多給梁康時家一些糧食。今年二月末就播種了,說不定能收上兩次糧食,到時候種一茬土豆再種些蘿蔔白菜,過冬的糧食也就攢夠了。

梁銜月在一邊聽到了全過程,等梁靜離開以後問道:“爸,你是真打算和黃叔做什麽生意,還是隨便找個借口啊?”

梁康時老神在在:“你覺得呢?”

梁銜月分析道:“雖然現在世道變了,可黃叔以前做生意有點人脈,倒騰點東西確實是個商機。而且他沒地可種,想要在村裏生活就必須要想辦法養活自己。這麽說來,黃叔應該是有在市裏和梁家村之間倒騰些日用商品的打算。至於你,我哪知道你是怎麽想的,反正我空間裏有數不完的活要做,不會讓你閑著的。”

梁康時微微一笑:“我們家月月真是長了個聰明的小腦瓜。你猜的都對,峰子是準備在梁家村開個小店,就打算把我們家旁邊那個小超市租下來。村裏人沒有門路從市裏搞來商品,可是需求並不會少,正好市裏有商品的人缺糧食,峰子在中間搭這個橋,賺點辛苦錢,至少能保證他們夫妻倆在梁家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