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3頁)

於是敏若又回到了吃小灶的快樂日子,她這回開始大力培養小廚房裏的人才們,她身邊一個原本的二等丫頭烏希哈展露出了自己在廚藝上的驚人天賦,成功取代了敏若心頭原本屬於盼兒的位置,成為她的新任心尖尖。

管飯的就是心尖尖,沒辦法,她的地位排序方法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

衣食父母嘛。

不過她的悠閑日子也沒能持續多久,盼兒離去不到一個月,敏若這邊才剛將後頭小山頭的事情敲定了,家中忽然有人來傳信,說老福晉急喚她與法喀回去。

敏若穿過來之後記憶混亂,為免在舒舒覺羅氏的眼皮子底下出什麽差錯,便先設法從鈕祜祿府中搬了出來,到莊子上慢慢收拾整理記憶,後來純粹是在這邊待得舒心,想起那府裏頭兩院鬥法,懶得回去湊那鬼門熱鬧,便找借口還留在這邊。

提起鈕祜祿家就不得不說遏必隆,那老頭子克妻克得跟康熙爺不相上下,前頭兩位嫡福晉都是宗室出身,業已亡故,後來又續娶了年紀輕輕容色姝麗的巴雅拉氏為繼,並與巴雅拉氏誕下一子一女。

對此,敏若願意“虔誠”地“尊稱”他一聲——老色鬼!

娶了人家沒兩年腿一蹬死了,純屬耽誤人家青春。不過巴雅拉氏並無再嫁之意,而是帶著兒女於鈕祜祿府中單辟出東大院來居住,門一關上幾乎單成一府,一應日常用度單獨領取,另立灶火。

她當年與舒舒覺羅氏就是相看兩厭,如今也算是眼不見心不煩了。

這裏就不得不提鈕祜祿家的特殊配置,遏必隆早年子息不豐,前頭兩位嫡妻都無所出,年長的兩個兒子也都並未婚配便早逝,只有長子塞林留下一妾生女和卓,嫁的是簡親王府承爵人德塞,可惜德塞早於康熙九年撒手人寰,她如今孀居簡親王府,只與守寡多年的婆婆博爾濟吉特氏相依為命。

如今滿族民風尚算開放,和卓若是想要再嫁倒也不難,只可惜她阿瑪早逝,巴雅拉氏這個名牌上的祖母只做甩手的佛爺專心教養自己的一雙兒女,舒舒覺羅氏純粹不愛理遏必隆其他子女的事,自然也管不著和卓,無人為她做主,她到底是宗室婦,也不敢自作主意,如今還是在簡親王府中住著,好歹有親王妃的名分,坐擁田產,日子還算舒心。

舒舒覺羅氏在遏必隆身邊多年,本是遏必隆的妾室,她沒趕上好時候,嫁給遏必隆沒幾年清兵入關了,一夫多妻的制度逐漸變動,她自然不可能壓過前後兩位宗女,於是也失去了小福晉的名分。

後來兩位嫡福晉先後離世,她生育了遏必隆第一個立住的兒子法喀,法喀成為了遏必隆身後承爵人,她的身份就變成了“老太太”,等她所出女兒靈若為妃攝六宮事再封後坤寧,便逐漸有人尊稱她一聲老福晉、老側福晉。

老福晉的稱呼皇後堅決不許她受,她便是心再癢癢也只能作罷,這是為防有人參她逾矩,在這上面,皇後素來比旁人謹慎。

與此同時,為了安撫她,皇後並未制止人稱呼她為“老側福晉”,雖然帶個這一二月來,這個稱呼便已在鈕祜祿府內上下叫開了。

這也蓋因清早期規矩禮法混亂,若再過些年,以遏必隆的身份,她是斷然沾不上“福晉”二字的,也絕沒有官員家有福晉這個說法了。

遏必隆死前,法喀是他活著的最大的兒子,又有在宮內為妃的同胞姐姐,於是在遏必隆站錯了隊鈕祜祿家為康熙不喜的情況下,他便成為了遏必隆爵位的繼承人。

舒舒覺羅氏憑借一兒一女成功吐氣揚眉,巴雅拉氏這個遏必隆的嫡妻反而落寞了,因為她的阿靈阿彼時年歲尚幼,並不適合承爵。

除了法喀與阿靈阿之外,遏必隆活著的兒子還有三個,四子顏珠、五子富保、六子尹德,阿靈阿序齒第七,與老六都是康熙九年生人,今年剛剛八歲,才入學讀書習武。

只能說投胎這件事確實也是個難度頗高的技術活。

除了這幾個兒子之外,遏必隆另有六女,取名從“若”字,取了“鐘靈敏秀”的次序,五女與六女則分別用雲、蘭二字。

六女中,嫁了蒙古巴林部的長姐名喚鐘若,其實本名雅爾丹,是滿語中娥眉花的意思,便如二姐靈若也就是當今皇後本名果心,漢語意為“仁愛”。

蓋因先帝喜愛漢學,遏必隆就為當時的兩個女兒都改了漢名,當時是隨便叫府裏養的門客選了“鐘靈敏秀”四字,後來三女也就是敏若出生並要為她取名的時候正趕上朝局動蕩,因而哪怕當時先帝已經崩逝,為圖省事,一貫厭惡漢學的遏必隆還是給三女按照前頭二女的順序延續了下來。

後面三個女兒的名字就純粹是因為老二入了宮,為了向外彰顯是一家姊妹,再者遏必隆雖然不喜漢學,但心裏也頗喜歡旁人誇他是個文化人,於是就都按照若字延續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