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123

五爺允祺, 乃是先皇宜妃郭絡羅氏所出,從幼年起,便跟著仁憲皇太後(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在慈仁宮長大, 直到二十八年寧壽宮落成才搬遷。

孝惠章皇後出身科爾沁,論起身份, 還是孝莊的侄孫女,可惜卻完全不通漢文, 多年來甚至一如既往,完全沒有絲毫進學的意思。

這背後,恐怕是孝莊和整個滿蒙朝廷所樂於見到的。

便是孝莊文皇後本人,對於漢文的熟練度也遠遠比不上滿蒙語言。

她曾與蘇麻喇姑一同仔細學習過滿文,蘇麻喇姑更是因為一手漂亮的滿文字體, 被親指為聖祖爺“手教國書”,成為聖祖爺的滿文練字師傅。

這種對文化的排異心理,實在太過短視。

完全不足以叫一個國走向長遠未來。

胤禛從前沒有如此深的感悟,最近二年,卻越來越深入的感受到了漢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前些日子,小幺學到了《禮記·樂記》——

“樂者為同, 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 禮勝則離。”

小家夥不知是否從“仙家”那裏聽到些什麽,專程跑到他面前, 繞著圈子提到了“漢滿蒙和家親”的設想。

“四哥,要是大家都能求同存異, 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好啦。”

“四哥叫我看了這麽多書, 我可喜歡漢文了, 當然也會喜歡漢人。沒有他們,哪裏來的連珠銃、禦稻米、自動灌溉、漢陽鐵廠、四喜丸子、魚羊鮮、……”

胤禛:“……”

還以為幺弟成熟了,後面就完全變成了報菜名。

不過,小幺這番話確實與他所想不謀而合。

文字中凝聚的前人智慧,是一個國家想要向前的必要力量源泉,更是他們該珍之重之的寶藏。

與其說是他們接納漢文,不如說……

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力關系。

胤禛收回神思,淡淡凝望張廷玉:“衡臣,你可還記得世祖爺(順治)走後,向世人公布的那份遺詔?”

張廷玉面色漸漸沉重起來。

他如何敢忘記。

世祖爺的遺詔內容,完全就是一份罪己詔啊。

張廷玉不敢多想,莊嚴跪地,將脊背挺得筆直答:“老臣記得。”

胤禛這回沒阻攔他,起身踱步到寶座前,背對張廷玉。

他徑直誦道:“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①”

雍正負手而立,仰頭看著養心殿上的“中正仁和”匾。

“遺詔雖是如此書,朕卻不覺得,皇瑪法心中當真認為……習漢俗有罪。”

張廷玉一瞬便聽明白了。

皇上這是覺得,世祖爺沒能成功推行漢俗,與孝莊文皇後脫不開幹系。

萬歲爺不明說,自然是顧念著這位曾經的太皇太後的顏面。

斯人已矣,往事已過,如今往後所行之道,才是真理。

而從五爺開啟,就更像是一種與滿蒙老臣的宣戰。

似乎是明白了雍正的決心,張廷玉道:“萬歲心中欲行之事,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或許一時不能看出,但若真能做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惠及的便是子孫萬代。微臣願以微末之力為皇上分憂。”

胤禛轉過身,親自將張廷玉扶起:“有你這句話,朕總歸是安心的。”

張廷玉又問:“只是,不知萬歲可有想到如何叫五爺再習漢文?”

聽到這話,胤禛忍不住彎了唇。

他重新坐在寶座上,笑道:“朕那個幺弟,近來學問進步不小,朕瞧著要叫老五開始學漢文,這個小老師最是合適。”

張廷玉手一抖,差點沒把禦賜的茶水撒出來。

鹹福宮阿哥?

那個昨兒剛剛被朱軾痛批一頓,馬齊提起就頭疼,就連他這個最會周旋的都扳不過來的小阿哥,您確定?

胤禛用微笑向張廷玉表明,他心意已決。

張廷玉一噎,只好在心中為五爺默默捏了一把汗。

等待允祺的,徒剩下無法預知的玄妙。

*

胤小祕這位新上任的教書先生,反而是最後一個才知道此事的。

彼時,五爺已經完全被雍正說服。他不知被灌了什麽迷魂湯,滿心覺得自己的幺弟是世間第一小天才,他能跟著補習漢文,就該偷著樂了。

鹹福宮內,小家夥已經快樂到要滿地打滾了。

銀翹在一旁遞個眼色,五花便眼疾手快竄上去,將小阿哥攔腰抱起扛在肩頭,火速掀了棉簾子往殿中走。

“小阿哥,外頭大冷的天兒,您還是在裏頭火炕上打滾吧,您滾幾個奴才都不攔著。”

小家夥鉆出腦袋兇巴巴:“你才滾呢,我這叫分享快樂~”

五花是理解不了小主子的歪理,卻打從心眼裏覺得他們阿哥天下第一好,嘴上哄道:“對對對,您說的都對。今個晚膳想用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