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海鮮批發(第2/3頁)

魚販們湊過去,樂了:“這不是你正常的水平嘛,果然前兩天你摸魚去了吧?”

老黎的笑容一頓,屁的摸魚,分明就是行舟島的魚不愛吃外面的餌料了!沒瞧見今天大豐收的都是那些在便利店買了魚餌的釣客嗎?

為此他還特意在群裏提醒釣友們,告訴他們不必費心從外面帶餌料了,這裏的魚只吃行舟島的魚餌。

“黑鯛、黃丁斑(青石斑魚)我給你六十塊一斤。”其中一個魚販將裏面的黑鯛和青石斑魚都挑了出來,又將別的魚都分門別類擺放好。

“不行,七十。”老黎道。

“我七十收我還能賺嗎?”魚販跟他討價還價。

老黎冷哼了聲:“別以為我不知道行舟島釣場的魚可比魚排養的好吃多了,再高的價格都有人買。”

一開始釣客們釣了魚還得自己去找魚販收購,大多數情況下釣上來的都是不值錢的魚,釣客們往往只能帶回家自己留著吃。

可是現在專門有魚販蹲在碼頭這邊,就是為了收從行舟島海釣場釣上來的魚,原因就是這些魚好賣,回頭客特別多,有人還專門找他們預訂。

其他魚販羨慕同行的生意好,一打聽,發現他們的魚都是從釣客們的手裏收的。

從釣客的手裏能收到什麽好魚?且只有十幾斤,利潤還不夠補貼運費。

然而一兩個釣客手裏或許沒多少魚,可行舟島的釣客不少啊!

一天至少有四十個釣客登島,新人的魚獲或許少點,但如老黎這樣釣了十多年的老釣客,一天釣四五十斤是不成問題的,這些釣客加起來,也有小一千斤魚獲了。

魚販跟老黎他們討價還價,最後以六十八元一斤的價格收了黑鯛魚和青石斑魚,其余便宜點的魚一般二十元到五十元不等,更便宜和常見的魚則沒有魚販想收的,這些就由釣客們帶回家自己吃。

老黎拿到手的錢有五百多元,他釣了五條半斤以上的黑鯛魚、三條青石斑魚、十二條石狗公,還有一條海鰻。

拋去船票、門票和魚餌所支出的費用,他賺了近三百元,——在跟李瑤林買魚餌之前,他從外面帶了一些餌料過來,那部分餌料花了八十元。如果能省下這部分錢,他還是能賺三百多元的。

老黎心情愉悅地提著漁具和賣剩的魚回家。

李瑤林圍觀了全程,有些疑惑,行舟島的魚跟魚排養的魚有什麽不一樣嗎?

她聽人說過魚排養殖的魚跟野生的魚口感沒什麽不一樣,之所以價格有差異,是人們對“野生”的盲目追求,及“物以稀為貴”的經濟學原理所帶來的結果。

當然,哪怕同樣為魚排養殖出來的魚,價格也會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跟養殖技術掛鉤:養殖技術難,成本高,價格也就高;有些能大量養殖的魚,養殖技術成熟、成本低,自然就便宜。

李瑤林從釣客的手中買了一條半斤左右的青石斑魚,再去市場買一條同等大小的網箱養殖青石斑回來,——肉眼來看,養殖的和野生的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養殖的魚皮偏黑,身上的斑點也較大;野生的斑點為橙黃色,斑點小而條紋明顯。

她采用了清蒸的烹飪方式,往兩條魚上放了同樣的配料,然後用一樣火候和時間來料理這兩條魚。

出鍋後,她先吃養殖的青石斑魚,發現肉質很厚很緊實,說好聽點是Q彈,但在普通人的她吃來,像雞胸肉一樣,口感一般,帶著一股土腥味。

接著吃行舟島海域釣上來的青石斑魚,第一口的時候覺得它跟養殖的沒什麽區別,可是吃完後,卻發現還是有些許不同的:它的肉質雖然同樣緊實,但入喉的時候很是鮮嫩潤滑,腥味也沒那麽濃,不知道是否醬汁的緣故,還有一點回甘。

第二口比第一口所帶來的味覺體驗更佳,讓人吃完這口還想吃下一口,很快一條魚就被吃完了。

“難怪這些魚的嘴變刁鉆了。”李瑤林回味無窮。

雖說養殖的青石斑魚味道沒達到預期,但秉著不浪費的原則,她還是將這條魚也吃完了。

還好她沒有煮米飯,不然肯定吃不完。

李瑤林此舉自然不全是為了弄清楚野生魚和養殖魚的區別,她身為島主,想要提高行舟島的知名度,就必須挖掘島上的優勢,這不,海釣場的海鮮就是一個優勢。

之前她並不想在島上開餐飲店,除了麻煩之外,也是擔心東西不好吃,價格還高會引起遊客的吐槽。

現在,如果她能開一家吃海鮮的餐飲店,又能從行舟島的海域獲得穩定的海鮮提供的話,就不必擔心食客吐槽東西不好吃了。

不過,開餐飲店必須提供大量的海鮮食材,僅靠從釣客們那兒回收的那點海鮮是不夠的。若是捕撈,又違背了她當初設禁漁區的初衷,還會破壞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