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猜忌

八十年前, 前朝幾代皇帝昏庸,中央朝□□·敗,各地吏治不堪,國朝外敵環伺, 更兼連年天災, 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 生活苦不堪言。[注1]

大周高祖皇帝自陜西、山西一帶起兵, 先攻占西北三省, 又將西南諸地納入麾下。在有了四川後, 高祖皇帝以四川、陜西、山西三地為屏障, 對內積極招兵買馬,增強實力,對外則與已經稱帝稱王的各諸侯聯盟, 終於推翻了前朝統治。

歷經十年征伐, 高祖皇帝於金陵稱帝, 國號大周, 年號應天, 大封諸將為王公, 其中以北靜郡王、西寧郡王、南安郡王、東平郡王四家最為功高,皆封為異姓郡王之爵,乃中原千百年來未有之隆恩也。

高祖皇帝稱帝時,西北、西南、江南和中原大部分地區已被攻占,唯有東南沿海和北方諸省尚有零星碎地仍有反抗。加之西北有西胡,北方有瓦剌, 東北有渤海國, 沿海還常有倭寇海盜侵擾, 高祖皇帝便命將原有軍隊改建為寧西軍、安海軍、平東軍、鎮北軍四大軍,交由四位異姓郡王執掌兵權,鎮守四方。

後高祖皇帝親征瓦剌,使瓦剌諸部再無力大肆進犯大周,鎮北軍因此被裁撤。

為震懾瓦剌殘部和東北渤海國,高祖皇帝又遷都燕京,三次親征不對大周稱臣的渤海國。

但渤海國與大周接壤處地形險要,有密林、高山、沼澤,易守難攻。前朝末年國力衰落,無暇顧忌東北,渤海國在幾十年間迅速發展壯大,人口繁盛,武器精良,工商業發達,又占據地利之便,早非彈丸小國,而是真正能威脅到中原統一的大國了。

三次親征皆無功而返,高祖皇帝含恨而逝。

連年征戰消耗了大量國力,使得國困民乏,大周皇帝三次親征皆與渤海國互有勝負,也激發了渤海國的野心,不但時常派兵到大周邊關示威,且在兩國相交時,態度也越發倨傲。

先帝初登基,知大周急需休養生息,不能再輕易與別國起戰事。

他便命在東北邊關加派兵力,雖不主動出擊,也不能讓渤海國入侵大周分毫,也命加強西北東南兩地的戒備。

開國時封的“四王八公”幾家,雖第一代皆已年老離世,但第二代在先帝初年尚還有許多能臣可用,為先帝出力不少。

幾十年裏,平東軍駐紮遼源省和直隸邊境,屢次抵擋了渤海國的進犯。平東軍中出現了許多猛將。渤海國也知大周非其能輕易能冒犯的。

正直先帝年老,諸王爭位,今上登基,兩國因此有了長達二十年的和平,邊關百姓世仇仍在,卻也與渤海國有交易往來了。

渤海國此次主動派使臣來,要與大周修好,還是大周開國以來的第一次。

兩國之間畢竟打了幾十年的仗,雙方都想有朝一日能拿下對方的國都,彼此也心知肚明。

因此渤海國的使臣被平東軍留在了遼源省首府松陽,只有國書被送到了大明宮太極殿陛下案上。

皇上召集文武重臣在太極殿議事。

林棠為兵部尚書,雖未入閣,也在被召之列。

林如海為戶部尚書,已入閣,謝雲正為三法司之一大理寺的長官,也同在太極殿內。

大周借鑒前朝,不設宰相,只設內閣大學士六人,參政議政,協助皇帝,而行政權則在六部尚書手中,議政權與行政權分離。

但大周開國七八十載,歷經三代皇帝,到先帝時,閣臣便已多由六部尚書兼任,以方便政令下達。皇帝私下開小朝議政,也常召大學士之外的尚書、重臣入宮。

因內閣大學士為從一品,比六部尚書品級為高,皇帝也常命身體不足以再任六部尚書或各地總督,卻資歷高、經驗足、威望重的老臣為大學士,是以還尚未成為無實權的虛銜之任。

大學士六人,上加殿閣之名,以“文華”“武英”兩位大學士為首。

林如海現為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為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為華蓋殿大學士,另有謹身殿大學士和體仁閣大學士在朝中並無它職,武英殿大學士空置無人。

六部尚書、兩位大學士、禁衛統領、都察院都禦史,再加上大理寺卿謝雲正共十一人,便是目前大周位於中央權利頂端的十一位重臣了。

林棠不是第一次參加在太極殿的小朝,但前幾次議政,討論的都是今年雨水大,要預防黃河決堤或是糧食減產等林棠不熟悉的事,她就只管聽,並不主動開口,若涉及各地軍隊調動防備,她才會準備表達一二看法。

但皇上從來沒有讓她在小朝上發言過,都是再私下召見她,吩咐她該如何去做。

她因此知道皇上竟然是在培養她,用兵部尚書這個職位和參與小朝議政的權利親自培養她。

林棠感到惶恐,覺得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種被認可和看重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