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第2/2頁)

文景逸自嘆弗如,心中感念,有的人,生來就是來改變這個世界的,來給這個世界的人希望的。

“他們說你是神仙下凡,神仙都像你這般心善嗎?”

“文大哥,子不語怪力亂神。”

文景逸笑笑,不再說話,默默的低頭看處理公務。

府試舉行得很順利,場景和謝繼寧自己的曾經的府試沒有什麽區別,只是上面坐的人由鄒和換成了謝繼寧自己,被問的人換成了問人的。

府試結束之後,謝繼寧設了一個宴會,邀請這些童生參加,隨便將這些童生的就業也定下,有意願的都先參加培訓班,謝繼寧親自講課,先講農學,再講經濟,將自己的理念傾囊相授。

這些童生多數是年紀尚輕,觀念尚未定型,加上謝繼寧是狀元,讓人信服,所以很快就被謝繼寧給收服了,打定主意下去,下到鄉間去。

謝繼寧這一個培訓班眾人矚目,牽動了整個寧州有見識的人的心,寧州的幾大個老的大的家族都時刻觀關注這件事。

能讀書,能參加考試的多半都是家境尚可的,因為這是謝繼寧上任以來的舉辦的第一場考試,各大家族都下場。

鄭家、陳家、錢家、黃家、趙家、孫家等都有子弟下場考試,這些都是寧州的大族,甚至幾家都建得有土堡,族裏不僅僅有山林土地,還有商鋪。

像錢家就是木材商人,寧州的山林裏的木材通過水路放排,然後運輸到福州,又由福州運往江浙一帶,更有甚者,運往京城。

鄭家是海商,家財萬貫,在謝繼寧從鄭家購買嘉盈的嫁妝之後,鄭家就一直和謝繼寧有聯系,和謝繼寧身邊的幾個管事的關系頗好。

陳家便是陳家堡,謝繼寧曾經拜訪過他家,如今陳家有兩個子弟是縣丞,一是寧德縣的陳駿,二是壽寧縣的陳遠。

陳駿更是謝繼寧所提拔,所以整個陳家是最先投靠謝繼寧的,其他的各家都還在觀望的時候,陳氏對謝繼寧的政令堅決執行,半點折扣不都不打。

其他的都有茶商,鹽商,藥材商人,這些大族盤踞在地方上,族裏有務農的,經商的,專門讀書可見的,都有不同的分工,互相支援,互通有無,結成了根深蒂固的勢力網。

謝繼寧把和這些童生溝通的內容當做培訓,但是寧州上下都認為謝繼寧在講學,在表達自己的為政思想。

這些童生聽完謝繼寧的講學回家,家中之人都趕緊問詢。

鄭家有兩個童生,一個年方十八,一個十九,一回到鄭家集,就聽大嫡長房的鄭承榮來請去見面。

“侄兒拜見叔叔,”鄭大方,鄭大余兩個人恭恭敬敬的朝著坐在上方的鄭承榮行禮。

“你們兩都坐下陪我喝杯茶,仔細和我說說,謝大人給你們講學,講了些什麽。”

“三叔,謝大人給我們講了農學……”

叔侄三人從白天說到晚上,晚上點起蠟燭說,將謝繼寧講的要大家到鄉裏去,去采風,去了解地方,去給掃盲,去開辦義學等等這些都說了出來,畢竟謝知州說過,可以和家人說,不需要隱瞞。

說的人越說越興奮,聽的人更是頗有感觸,“謝知州竟然如此大才,如此野心,歷來政令都是只到鄉間,都由鄉紳大族把控,沒想到這知州竟然想出了讓你們下去。”

“三叔,謝大哥說得對,大丈夫應該為民做主,不怕困難,寧州是我們的家鄉,是我們的根,寧州有各種不足,所以需要我們去努力,去改變他。”

鄭承榮見兩個侄子一臉敬佩的說起謝繼寧,“你們兩不想回福州了嗎?你們回來是為了科舉考試來的,你們沉澱多年,族裏商量是要你們一鼓作氣的科舉的,怎麽你們想留下了嗎?”

兩人對視一眼,堅定的說道:“考試自然要考的,但我們從小關在書齋念書,不識五谷,不懂農事,不懂人情,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想沉澱一二,三叔成全。”

說完,兩人忐忑不安的看著鄭承榮,鄭承榮道:“你們自己和你們爹娘說,我沒有意見。”

“三叔,你多幫侄兒美言幾句,侄兒感激不盡。”

“是啊,!三叔,之前過年我爹爹給我送了一個難得的擺件,我這就給三叔送來。”

經不住兩個小輩的癡纏,鄭承榮答應幫忙美言幾句,絕口不提自己打算長住寧州,方便注意知州府的動向。

這樣的場景不僅僅出現在鄭家一家,其他家也都出現,畢竟這些人聽謝繼寧,文景逸講學講了快一個月,一定能聽出一些東西,方便大家揣摩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