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殿下之二六(第2/4頁)

德高望重,史太傅足夠。

但史太傅有自身缺陷,他太過耿直直接,而且,靈活不夠,就顯得很硬,不能團結大多數。其實,齊尚書手段多,而且不計較臉面,與史太傅是絕好配合。

但現在齊尚書判變,只能用史師傅了。

榮烺給史師傅出的主意,不用結黨營私,你就多跟徐、鐘、李三人多通氣,你們四個綁成一條繩,就能在內閣站有一席之地。

史太傅尋思著,內閣裏有帝王偏寵,有齊康為禍,眼瞅江山不太平,的確不能袖手旁觀。史太傅擔得一腔正氣,“老朽凡事秉公而論,對得起良心。”

榮烺就是要史師傅如此,不改公心,稍稍靈活些就可。當下不吝贊美,“忠臣當如是。”

史太傅遞出的橄欖枝,很快被徐李鐘三人接到。史太傅年紀最長、資歷最高,他是個正直人,凡事都按公心而論,大家提前商量,能議到一塊就議一塊,議不到的,那就在君前各說各的不同意見。

這樣的方式,大家舒坦的同時也添了幾分親近。

起碼在風雨動蕩的內閣,非但能一起生存下去,秦太師還對他們客氣三分。

秦太師也沒少拉攏這幾位,一則史太傅與他脾性不同,若能交心,前頭幾十年早交了。既然到現在仍沒有太親近,可見就是天生性情不投。二則秦太師空降內閣,大家皆心有不服。其實大家也不直接得罪他,但即便新人如鐘尚書,也沒有要投靠秦太師的意思。

給人當小弟哪兒有自己作主好。

他現在與史太傅親近,秦太師還更客氣哪。

秦太師只能退而求其次將功夫用在江南官場上,江南出這樣的大事,總督巡撫都有空缺,秦太師皆換上自己舊交,三品以下官位他無法直接插手,卻也與徐尚書舉薦了不少人。

徐尚書這輩子都鮮少這樣公正過,一切按制度選拔,履歷不合格者,一律黜落。履歷相同的,看在任時政績,政績優者上,劣者下。

別說秦太師舉薦的人,徐尚書親朋故舊皆同等視之。

徐尚書公正到,縱秦太師的人被剔下來,秦太師看過選拔流程,都沒說出一個“不”字。

史太傅對徐尚書這一舉動敬佩至極,當眾贊道,“將來江南大治,必不忘徐公之德。”

徐尚書累的面頰消瘦,淡淡一笑,謙道,“皆份內之責。”

鐘尚書原也是史太傅一類的書生性情,他雖性情稍改,入閣後步步小心,不過,廢後事上鐘尚書也是堅定的站在史太傅一邊的。鐘尚書想,我雖內閣後進,差使上必要秉公來辦,方是我讀書人的風骨。

於是,鐘尚書在立場上傾向史太傅,公務上則向方程二人靠攏,埋頭浸在戶部事務上。

內閣第一做官小能手的李尚書,原是有些向秦太師靠攏的。畢竟秦太師深得陛下信賴,他們做官的,還不是得看陛下臉色。

秦太師也與李尚書走的親近,要知道,尚使風向之人一般立場都不堅定。

李尚書仔細一瞧,這不對呀,史、徐、鐘三人隱有抱團操作。史太傅沒嫌他與秦太師交好,有事也都叫他一份。李尚書一想,我也不能把前程都賣給姓秦的,於是,他腳踏兩只船。

這原是最令人不恥的。

奈何秦太師失了方尚書這一大助力,他在內閣愈發勢單力孤,於是,哪怕墻頭草如李尚書也只能湊合著用了。

至於史太傅,他不在乎李尚書是不是搖擺不定,反正他又沒結黨的心,他就是在能爭取李尚書的時候盡心爭取一回罷了。

至於李尚書會不會與他立場一致,史太傅並不在意。

一時間,內閣八人,為了四派。

秦太師、翰林夏掌院,為堅定的太師派。

方尚書、程禦史,為堅定的只管自己衙門事,不理其他的自掃門前雪派。當然,如果陛下想問他們關於其他朝務之事,他們也有自己看法,法治。按朝廷律令。

當初江南一百多顆人頭落地,秦太師便是得到了法治派的支持。

之後秦太師削鄭家官爵,也被法治派所反對。

再有就是史、徐、李、鐘的松散聯盟派。這四人都樂於對朝務發表見解,但並未有一個確定的中心,甚至觀點有時也不一致,但四人較其他們更顯親近,要想單獨對付其中一人,余者三人都不會袖手。

總之是不主動惹事,但也別惹他們派。

最後是齊尚書,自成一派。

別稱奸佞派、小人派等等。

當然,這是旁人送給齊尚書的評語,齊尚書是絕不會承認的。

他統一稱內閣七人為,烏合之眾派。

秦太師按壓著自己的太陽穴,原想讓方禦史外任,正好禦史台、兵部尚書都可以換上自己人。結果,陛下更囑意方禦史轉任兵部尚書,程右都提拔為左都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