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弱國無外交,尊嚴只在刀鋒之上,顧錦年赴邊境(第2/7頁)

若派兵參戰,就視為與大夏王朝宣戰。

可如果是大夏王朝率先做了不好的事情,兩大王朝也有理由參與進來。

這不是給自己找事?

當然,如果有朝一日,大夏王朝的實力,能橫推東荒境,那的確沒什麽問題。

但這不太現實。

除非有絕對的力量,不然想要完全統一,難於上青天。

“世子殿下所言有理。”

“可如若按照世子殿下所言,什麽都不給,這十二城只能用血來爭回。”

“但如若大夏王朝現在宣戰,雙方大軍廝殺,我大夏保守估計也要死數十萬人。”

“這數十萬人戰死沙場,對大夏王朝來說,是無法承擔的後果。”

後者同意顧錦年的觀點,可他更堅持自己的觀點。

十萬將士死在戰場之上,聽起來好像是一種榮耀,但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這十萬人的撫恤金,就高的嚇人,再加上各種戰耗,其實根本劃不來。

因為十二城奪回來了又能如何?

相當是有一道防守線,防守匈奴國,如若拿回來了,安置百姓要不要時間?百姓在十二城建立新的家園,需不需要財力物力等等?

故而,如果能用緩和一點的方法拿回十二城,才是最好的。

畢竟拿回十二城,是王朝的臉面,外加上國運,其他沒有太大價值。

“將士的夢想,就是死在戰場之上。”

“閣下也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衡量我大夏將士。”

顧錦年直接出聲。

他不是怒懟對方,而是道出士兵的心聲。

為將為兵者,若國家遇到危難之時,不能去拋頭顱,灑熱血,那這種將士有什麽用?

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一步退,步步退。

今天調和,答應各種賠償,說好聽點叫做贖回十二城,說難聽點這就是跪著把十二城拿回來。

顧錦年不答應。

相信,兵部所有人都不答應。

“世子殿下若這樣說,那我無話可言了。”

後者不回答了。

他也不想和顧錦年爭吵什麽,適可而止。

因為雙方都有道理。

“錦年。”

此時,楊尚書開口。

“尚書大人。”

顧錦年望著楊開。

“這件事情,還是要進宮面聖。”

“和談也好,不和談也罷,最終還是陛下取決,禮部內只是一個想法。”

“錦年,不如你同老夫一同進宮?”

楊開出聲。

顧錦年性子有點沖,他能理解,但這裏是禮部,大家即便是討論出來結果,身為禮部尚書的楊開,也不會同意。

真正討論的人,應當是六部尚書,大夏宰相,還有大夏皇帝。

“好。”

顧錦年直接答應下來。

“行,那事不宜遲,想來陛下已經知道了消息,我們去宮外候著。”

楊開也不啰嗦,帶著顧錦年直接去宮內。

當下,兩人從禮部走出。

而尚書房內,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思都有些復雜。

“還是權貴好啊。”

有人感慨一聲,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其余人掃了一眼,但都不說話,紛紛離場。

朱雀大道。

顧錦年與楊開並肩而行,兩人速度不慢,朝著宮內走去。

“錦年。”

“其實,禮部內無論討論的結果是什麽,會由老夫抉擇,然後再呈交給陛下,經六部商議,由陛下做最終的抉擇。”

“所以,內部之間,不需要如此,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好,聽聽他人的意見更好,有之采取。”

楊開出聲。

他在教顧錦年為官之道。

方才,顧錦年行為做事並不算圓滑,不過他能理解顧錦年,也能明白顧錦年,畢竟顧錦年與匈奴國有大仇,參雜私人情緒很正常。

再加上顧錦年的身份,自然沒必要我行我素。

“尚書大人。”

“這點我明白。”

“下官心裏有分寸,只是有些事情,下官寸步不讓。”

顧錦年明白楊開的意思。

但他的解答也很直接。

有些事情,寸步不讓。

有些事情,可以圓滑一二。

“你明白最好。”

聽到這話,楊開也不啰嗦,繼續前行。

很快,來到皇宮門口,不僅僅是楊開來了,其余五位尚書紛紛到來,哪怕是宰相李善也來了。

都收到了消息,所以早早的準備,待會進宮面聖。

“見過世子殿下。”

幾人見到顧錦年,稍稍拱手,除了宰相李善之外,都與顧錦年道了一聲。

“見過諸位尚書大人。”

顧錦年也給予回禮。

入了官場,還是要順著點規矩。

相互打了個招呼,眾人也不說話,都站在宮外等著。

沒有陛下的詔令,他們無法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