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儒自盡,徹底鬧大,罵聲如海,萬人聚京(第6/7頁)

“因一念自私,害我孫儒葬身於此,顧錦年,你當真該死啊。”

咒罵聲極其刺耳。

使得顧錦年從悟道狀態之中醒來。

醒來之後。

周圍一片漆黑。

擡頭看去,烏雲遮天,電閃雷鳴,宛若末日降臨一般。

天下讀書人的威壓,在這一刻形成了恐怖絕倫的聖威,使得顧錦年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聽著一道道聲音在耳邊響起。

顧錦年大致知道發生什麽事情了。

只是,顧錦年沒有理會,而是深吸一口氣,繼續潛心悟道。

轉眼之間,三天過去。

孫正楠之事,鬧的沸沸揚揚,各地大儒皆然寫下訃文,祭奠孫正楠,有些大儒原本是不想參與。

可故人去世,難免有些難受,故而也痛斥顧錦年一番。

隨著這些原本中立的大儒出面,一時之間,更多的聲音響起。

不少人打著為孫正楠請命的由頭,痛罵顧錦年。

而大夏書院當中。

顧錦年也的的確確陷入了深層次悟道。

這聖人之書,他來來回回看了三遍。

明白聖人之道。

可還未有想明白。

很多道理,聽起來一下子就明白了,可要真正悟透卻極其之難。

知聖立言。

何為聖意?

誰說的才是對的?

第一代聖人,以人禮為主,那什麽叫做禮?倘若見到小人,也要以禮相待嗎?

第二代聖人,以君禮為主,這個君並非是君王,而是君子,君子遠小人也,應當如白玉一般,不染一絲汙穢,可有些人也有大義,也有君子氣節,只是因為身份等等原因,難道這種就不是君子嗎?

第三代聖人,以國禮為主,國家有氣節,有君子之禮,有大國氣概,才為王朝,但如若一個國家,屬於溫和而治,能讓百姓吃飽喝,這種國家就不算王朝嗎?

第四代聖人,以儒學為主,認為想要造福百姓,就必須要擁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如此一來的話,自身的言論,才可以被更多人知曉。

出發點是好的,但有的讀書人,沒有一官半職,可卻心系蒼生,他無法改變什麽大局,卻能幫助每一個他所能幫助之人,這種算不算儒者?

聖人的道理,太過於深奧,有多種意思,需要去解釋,需要闡述。

顧錦年現在就處於‘知’階段,他要給自己一個闡述。

如若只是簡單的明白聖人道理。

再去立言,這並非是他想要的。

要徹底明白,方可立言。

如此,關鍵時刻,顧錦年再度從悟道當中醒來。

“坐在這裏,始終悟不出任何事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我需要感悟,更多的感悟,否則的話,毫無作用。”

這一刻,顧錦年明白,自己必須要行萬裏之路,才可以明悟許多道理。

獨坐此地,便會被束縛。

想到這裏。

顧錦年起身,直接朝著書院走去。

而天穹上的烏雲,卻始終跟著他,顯得十分可怕。

“顧兄,你悟道成功了嗎?”

“顧兄,出大事了,孫正楠孫儒自盡了。”

“顧兄,這段時間你千萬不要離開大夏書院,文景先生有所交代,你要是出去了,會惹來麻煩的。”

隨著顧錦年走出後山,一道道熟悉的身影出現,他們圍著顧錦年。

王富貴,江葉舟他們紛紛開口,十分關心顧錦年。

“還未悟道成功。”

“我要行萬裏。”

“悟聖人真諦。”

顧錦年給予回答,告知眾人自己要做什麽,隨後繼續開口。

“此事諸位不要管了。”

“我已經料到這個地步,一切都因聖器惹來。”

“諸位的幫襯,顧某心懷感恩,但這件事情你們不要在參與了,否則會給你們帶來麻煩。”

顧錦年出聲,他雖然沒想到孫正楠會自盡,但也料到這件事情會鬧到什麽程度。

孔家對自己的聖器勢在必得,會想盡一切辦法爭搶聖器。

鬧到滿城風雨不算什麽,舉國皆知,顧錦年都覺得很正常。

只是,他心中無愧,莫說孫正楠自盡了,就算是當日所有大儒自盡,他也無懼。

死了就死了。

又能如何?

老而昏聵,這種人死不足惜。

“顧兄,這........”

王富貴開口,他想要說什麽,卻被顧錦年直接打斷。

“不要參與了。”

“你們參與不了。”

“而且很難幫到我,很有可能會帶來麻煩。”

顧錦年出聲。

態度很堅定。

這件事情,鬧到這個程度已經差不多了,如果王富貴他們再進來參與的話,指不定孔家會報復他們。

如若當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