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彌天大禍?悟道立言,悠悠之口,聖罰浮現(第6/7頁)

而基本上這三個字,就是致命的篤定了,因為有些地方不一樣,可對於常人而言,基本上就等於全是真的,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沒說上罷了。

這是普遍人的下意識看法。

所以消息坐實後。

鋪天蓋地的罵聲響起了。

“這個顧錦年,我就說他不是什麽好東西吧?什麽為民伸冤不為民伸冤,其實這是一場局,鎮國公與皇帝想要強行捧出一個皇室讀書人罷了。”

“擁有聖尺,本是一件好事,可德不配位,這令人作嘔。”

“哼,沒想到顧錦年居然是這樣的人?虧我以前還覺得他為民伸冤,是個君子,如今看來,其實就是一個小人。”

“顧錦年連立言都沒有做到,無非是懂點詩詞文章,諸位其實完全把他想的太高了,被千古詩詞蒙蔽了雙眼,如若他當真是個君子,做了這麽多事情,為何還沒有立言?”

“是啊,仔細一想,顧錦年連立言都沒有做到,這很古怪,這要是換做尋常讀書人,為民伸冤,只怕早就立言了。”

“詩詞再好,也遮掩不住一顆肮臟無比的心,我看啊,這為民伸冤當真如傳聞一般,就是一場戲,皇家的一場戲。”

“我早就說過,大夏王朝需要一個讀書人,一個擁有皇室血脈的讀書人,想要用來統治我等,亦或者控制百姓。”

“選擇皇子有些風險,這個顧錦年剛剛好,鎮國公之孫,他母親更是寧月公主,是皇室外戚,這不剛好嗎?”

“可憐我孫老啊,辛辛苦苦修成大儒,為民做了不知道多少好事,卻被皇室打壓,當真是可憐。”

幾乎是一瞬間,各種言論出現,聽不到什麽好話。

這很正常。

人就是這樣的,當看你不順眼的時候,就算你是在做好事,他都能挑出刺來。

更何況,大夏境內,除了京都一些讀書人,其實很多地方的讀書人,對這個顧錦年都充滿著一種原始敵意。

其原因就是身份問題。

顧錦年是權貴之後,這是先天的敵意。

大部分讀書人都是寒門,階級上就有明顯的對立。

如果顧錦年也出身寒門,而且辛辛苦苦讀了十年二十年的書,有朝一日出名了,或許還會贏得不少人好感。

可偏偏顧錦年是大夏權貴。

這樣的人,突然開竅了,是很多人都無法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顧錦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名揚天下,更是讓他們心裏不是滋味。

早在之前,就有些風言風語,說顧錦年兩次為民伸冤,存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貓膩。

不過這些言論在當時並沒有被人認可,畢竟拿不出任何證據,再加上顧錦年的名望在那個時候極大。

這種言論也就是一些人私底下說說。

可現在不一樣了。

各地大儒都已經開始抨擊了,這些酸秀才還不趁此說出來?

這種言論其實很有破綻,細細去想一想,很容易發現問題所在。

只是沒有幾個人願意去動腦子,不是沒有腦子,而是他們也希望這是事實。

畢竟大家都是讀書人,憑什麽你出身如此顯赫,如此年輕,而且還是儒道大才?憑什麽?

大儒都會心生嫉妒。

更何況普通讀書人?

一時之間,罵聲蔓延,但這還沒有太過於惡劣。

一直到這一日午時。

大夏王朝,三十六郡,各郡都響起了一些聲音。

是當地不少大儒,頗有威望,他們幾乎是在同一時刻,對此事發表了言論。

“顧錦年為民伸冤,此乃大義,可本性狂妄,目中無人,也是大錯,削正楠先生儒位,此乃大逆不道之事,正楠先生乃是江南書院院長,算是蘇文景的老師。”

“也算是顧錦年的師祖,卻不曾想到,顧錦年眼中毫無禮法,即便正楠先生措詞激烈,也不該如此對之,更何況正楠先生毫無過錯,卻慘遭毒手,顧錦年不為人子也。”

這是第一道聲音,是一位大儒,言辭犀利,但還比較委婉的。

後面的聲音,一道比一個兇惡,一道比一道憤怒。

“孔家致歉,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配得上聖人世家,反觀顧錦年,目中無人,權貴之後,若不是承蒙世上之功,怎配世子二字?”

“削大儒儒位?當真是狂妄,狂妄,狂妄,老夫從未聽說過這般之事,孔家掌三件聖器,也不敢如此,顧錦年掌一件聖器,就恨不得將所有敵對直接鏟除。”

“這僅僅只是爭議一番,就削他人儒位?如若罵他顧錦年兩句,這位世子殿下,是不是要殺人啊?”

第二位大儒開口,憤怒無比。

“武將之後,就是武將之後,性格暴戾,偽裝了這麽長時間,如今總算是漏出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