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寧之禍,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湧動(第2/8頁)

“災民四起,官倉無糧,他這般做也是無可奈何之為,雖有些過失,但也在情理之中啊。”

王江出聲,江寧郡郡守張旸與他有些關系,自然要說上幾句好話。

“情理之中?”

“官倉無糧,難道就可以讓這些奸商肆意任為嗎?”

“這才幾日?就漲至六十兩一石,十倍之價,這就是官吏無能。”

徐來繼續痛斥。

絲毫不給對方任何一點面子。

“徐大人,您這話有些過了。”

“天災人禍,誰能控制?再者朝廷百官,有誰想出良策?”

王江有些不服氣了。

只是,就在此時,吏部尚書胡庸之聲卻已響起。

“眼下之事,不是張旸所能抉擇的了。”

胡庸一開口。

兩人頓時閉嘴。

同時也在細細琢磨。

“尚書大人的意思是說,是有人在背後指點張旸?”

他們聽得出這是什麽意思,忍不住好奇問道。

“昨日,大夏書院,顧錦年獻策,蘇文景連贊三聲好。”

“而後入宮,陛下也龍顏大悅。”

“今日,江寧郡郡守張旸,便放任糧價不管。”

“兩位說說看,這其中有什麽巧合嗎?”

胡庸平靜,道出關鍵點。

“顧錦年獻策?他能獻什麽策?文章詩詞,顧錦年的確不錯,老夫也佩服,可國之大事,他一個稚童懂什麽?”

“此事屬下也聽說過,可屬下並不認為,顧錦年能獻什麽策,民間百姓也有言說,是蘇文景看中顧錦年之才華,故而起了收徒之念,寫下策略,將功勞贈給顧錦年。”

“這個說法,屬下認可。”

兩人開口,從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他們認可顧錦年的文采,可對於治國這方面,他們並不認可。

這並不是輕視,而是種種原因,讀書好不代表就會治國。

哪怕是科舉狀元,剛開始也不過只能入個翰林院罷了。

原因很簡單,在朝堂這個大染缸磨練一二。

不吃虧,不上當,難以大用。

這世間上不可否認是有天才的,但計謀這種東西,與閱歷有很大關系。

只是胡庸端起茶杯,細細品了一口,隨後出聲道。

“無論是顧錦年出策,還是文景先生出策,甚至這只是一場戲,都不可否認一點。”

“張旸是受人指使,默認米商漲價,兩位應當考慮的是,為什麽要這麽做,而不是誰讓他們這樣做的。”

說完此話。

兩人頓時沉默。

大約片刻後,兩人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可能性。

“大人,您的意思是說,這是陛下故意為之,想要激起民怨,從而降低影響?”

徐來忍不住開口。

而胡庸卻搖了搖頭道。

“不是陛下。”

他直接否認,即便是跟自己心腹談話,也絕對不會說錯一字。

“文景先生嗎?”

王江好奇出聲。

“也不是文景先生。”

“誰獻策就是誰。”

胡庸淡淡出聲,陛下他不敢多言,蘇文景他也不想牽扯。

既然民間說獻策的人是顧錦年,那就當做是顧錦年。

事情是誰做的無所謂,重點是能帶來什麽影響,這才是關鍵。

聽到胡庸如此開口,兩人也點了點頭,沒有去糾結到底是誰的主意。

“尚書大人,您的意思是說,陛下要拿這批商人開刀了?”

徐來回到主題,如此詢問道。

“不出意外的話。”

“應是如此。”

胡庸點了點頭,而後將茶杯放下繼續開口。

“要毀一個人,先讓他瘋狂。”

“江寧郡郡守再蠢,也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如此亂來,否則朝廷秋後算賬,他頭上的官帽也該落下來了。”

“江寧郡的一舉一動,都是朝廷的意思,顧錦年所獻之策,老夫大致也猜出來了。”

“任商漲價,米價破天,激起民怨,而後鐵騎踏過,人頭落地,開倉放糧,平息百姓之怒。”

胡庸淡淡出聲,將自己的猜測全部說出來。

刹那間,兩人沉默。

關於永盛大帝殺商之事,其實他們心裏也有點數,就是沒想到陛下會用這種方案。

至於這獻策,大家都明白,肯定是陛下做的一場戲罷了。

讓顧錦年出面,蘇文景唱配角,最終朝廷執行。

倘若真惹來麻煩,所有矛頭都會指向顧錦年,可顧錦年是誰?一個毛頭小子罷了。

朝廷為什麽會相信顧錦年之言?無非就是顧錦年寫出千古文章,以致於誤判。

朝廷背一定的責任,顧錦年背大鍋。

但那又如何?

你敢動顧錦年嗎?

顧錦年背後是誰?是國公府,是鎮國公,是顧老爺子,這些世家閥門不怕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