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貢院之內排排列列盡是號房,諸位監考官舉著題牌來回巡遊,保證所有考生皆能看清楚題目,只見題牌上寫道:

其一,色難有事。

其二,秋省斂而助不給。

其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分別出自《論語·為政篇》《孟子·梁惠王下》《大學》,即為鄉試首場的三道四書制藝題。從這三道題目可以看出,相較於府試時,張令義出題保守了許多,不敢再著重考察學子的兵家見解。

畢竟是北直隸鄉試,事關重大,若是因出題小事被言官們上奏彈劾,失了尚書之位,就不值當了。

裴少淮先將題目抄於稿子上,周遭傳來紙卷的翻頁聲,一時又筆墨落紙沙沙聲起,恍如蠶聲食葉,裴少淮漸漸沉浸在這片低沉的“蠶聲”中,進入作答狀態。

進入貢院前,他便已計劃好這三日的安排——第一日,心明眼亮,心神豁然,為最佳狀態,宜破題,梳理每篇文章的思路,以此為底稿。第二日,延續前一日的思路依次作文,中途若有新的筆路文思,則替換之。最後一日,已開始心神疲憊,此時萬不可再大動筆戈,宜潤色文章,調整平仄,再謄抄交卷。

裴少淮開始破題。

三題當中,第一題便是後世大為詬病的搭截題,出自《論語·為政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

意思是說子夏問甚麽是孝,父兄有需要,則盡其能侍奉,有酒水美食,也相讓父兄先食用,是不是就是孝了。

“色難”“有事”是句尾和句首,本不相幹,考官將其合在一起,即為搭截。

搭截題宋朝起便已出現,搭截的方法眾多,有兩截長、三截、裁對兩扇、虛字冠首截、截上截下……等諸多法子,考官若真想出新奇的題目為難考生,有的是門路。張侍郎此次取最簡單的搭截,常規易解,顯然意不在為難眾人,而是為了防止考生猜題、押題,以免考不出真實水平。

由此可見,搭截題也不是全無用處的。

且張侍郎取“色難”二字,正是此題的題眼,亦是最難理解的地方。

色難,即臉色不好,句中並未指出是誰臉色不好,故此有兩種理解。其一,能夠從父母兄長為難的面容中,無聲無色意會他們所求所需,方可堪稱為孝。其二,伺候孝敬父母兄長,可以供其吃喝,侍奉左右,但要時時刻刻保持和顏悅色、不露情緒,是很難的。

或還可有其他的理解。

裴少淮回想朱子的《四書集注》,當中對於“色難”有批注,曰:“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2]”朱子說僅僅奉養父母是不足稱之為孝的,侍奉的時候,要時時保持溫和之色才是難能可貴的。

顯然,朱子的批注為第二種理解。

裴少淮只好也只能按照朱子的批注來破題,這個世道的科舉不需要奇聞異見,所有的破題見解必須與朱子的批注相合,否則視為破題錯誤,直接罷黜。

義理須以朱子為準。

此乃八股文最重的一副“鐐銬”。

裴少淮明白人言甚微時,就必須遵循他人制定的規則,此時他全心想的是如何破題。

八股是大文章,破題就是小文章,這一兩句話在全文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破題寫得好,大文章就成了一半,破題不好,批卷官時間緊迫,大可能直接罷黜落卷。

破題時,長題貴在簡括,搭題貴在渾融,大題貴在冠冕,小題貴在靈巧,不同的題目依長短、角度的不同,各有破法。

裴少淮想起前世的苦難,風華正茂時未能侍奉父母一二,便撒手人寰,亦是頗有感觸,又回想起父母替他做的點點滴滴,於是寫道:“色以悅親而難,不如先驗諸親之事焉。[3]”

所謂“養兒方知父母難”,孩子體驗過諸位親人身上的事,知曉其難,興許就不會覺得“色難”了。

裴少淮取了此意。

完成了第一道題的破題,有了破題的核心在,後面的文章架構自然也不在話下。

第二題出自孟子,意在治民愛民,題意並不難,屬於三道題中最容易的,裴少淮沒有耽誤太多時間。

第三題出自《大學》,講的是“大學之道”,世間萬物都有其先後始末。

這道題題意博大,破題時萬萬不能為了取巧、取精而另辟蹊徑,應當遵循“大題貴在冠冕”的原則,把題意中的博大寫進文章當中。

裴少淮決定將“大學之道”和治國相結合,於是破題寫道:“國之大事有先後秩序,治民之策亦當由近及遠。”

以遠近先後來破題中的“本末”“終始”。

因結合了治國治民,後續文章裏可以列舉時事、史事,文章不至於空洞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