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府試的主考官,那是順天府衙主官——張令義,張府尹。

張府尹官正三品,因身處京畿之地,其身份、職能皆不同於普通的知府大人。

一則,京城之外的其他府城,府衙之首知府大人官正四品,一些小的府城甚至只有從四品。張府尹比他們高出了一至二級,可見其身份非普通知府可比。

二則,許多外任的知府,出自工部、吏部、翰林院……朝廷望其可治理一方百姓。而張府尹出自兵部,原是兵部左侍郎,屬於平調過來,手裏握有大幾千的府衙官兵,與京都二十六衛、五城兵馬司一同管理京都治安,屬聖上的親信。

即,這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

……

裴少淮自然知曉這些,段夫子都同他們三人講過。他坐在座位上,擡首望去,只見高台上的張府尹身著雲雁官服,頭戴烏紗帽,腳蹬黑緞官靴,通瞰全場,不怒自威。

不是那高大威猛之人,甚至有些瘦削,卻能叫人感到壓力。

裴少淮心道,果然,氣度並非源於形,而是源於心。他收回目光,平定心神,等待助考官們發放卷子和公示題目。

府試仍屬童試,正場所考的內容,與縣試大體相似,仍是四書文二題,帖詩一首,只不過對考生的文章筆力、主旨深意,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聲鑼響,助考官舉著牌匾四處巡遊,首題公布——

其一,保民而王,莫之能禦[1]。

其二,致知在格物[2]。

看到題目,裴少淮心間一沉,暗想道,科考果真並非易事,才堪堪到第二關“府試”,就能遇到主考官特意設下的“大坑”,不知道第一題會“坑掉”多少考生。眾所周知,孟子亞聖主張仁政,追求“人和”,鮮會提及兵家之事,更莫說主張兵家之言了。

張府尹出身兵部,自然熟悉兵家之言得很,他偏偏從《孟子》中選了“保民而王,莫之能禦”這麽一句,來考學子們的見解。

裴少淮慶幸,幸虧段夫子考前特意叮囑了他們三個,破題取義時,一定要求同存異,謹慎下筆。

斟酌一會兒後,裴少淮下筆破題:“施仁,為民也;禦敵,衛民也。與民同心同力,莫之能禦矣。”他巧妙地將仁政和禦敵結合在一起,都以“民”為出發點,完成破題。

施仁布政,是為了天下百姓。鎮守邊關,抵禦外敵,是保衛天下百姓。這兩點並不相互沖突,只要和天下百姓齊心協力,誰能抵禦得了這樣一支力量?

私以為,立意尚可。

第二題亦不簡單,語出《大學》。格物致知,即探究天下事物,通識世間道理,朱子批注此句,重在“格”,不停探究學習,這個世間有格不完的事物。

為何而“格物”?這就要回觀原文了。

一致知,二誠意,三正心,四修身,五齊家,六治國。步步遞進,環環相扣,要在三百多字裏,將此意敘述明白,不是易事,這需要很強的筆力。

這恰恰是裴少淮所欠缺的,畢竟他跟著夫子學寫文章,才不過數年,哪有那麽容易達到字字珠璣?

是故,他寫第二篇文章時,花費了更多時間。

隨後,通場次題放出——以“邊關雪”帖詩一首。裴少淮心道,這個張府尹真乃“兵家狂魔”。

童試貼試題一般不會太難,多考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張府尹確實考了“雪”,卻多了兩個字——“邊關”。這意境一下子就變得復雜起來。

裴少淮哪裏見過甚麽邊關雪,只能從前世所學的詩句中,東拼西湊,姑且寫了一篇出來,道是——

昨夜蕭蕭西風緊,暮雪陰陰寒刀弓。

茫茫大漠連角聲,迢迢天邊盡望東。

題名《邊關雪》。

不求甚麽詩才橫溢,只求貼合題意,在本場考試中不落下乘,即可。裴少淮的目標從來不是當甚麽逸群之才,寫傳世之詩,而是想著踏踏實實科考,盡自己所能。

等到三道題目都打完草稿,裴少淮望向日晷,發現已經將近申時。上回縣試,這個時候他已經謄抄完畢,準備交卷了,而這次府試,才堪堪打好草稿。

如此一相比,二者難度之差,可見一斑。

裴少淮再望向北門,發現已經有十余個學子在等待放“頭牌”出去,看年紀,基本都超過二十歲了。

他穩穩心神,開始認真謄抄卷子,不慢不緊,通篇寫完,沒有出現差錯。

再仔細檢查一遍之後,發現已經日頭西斜。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裴少淮舉手示意交卷,等收拾完東西,恰好考試結束,東西南北四門打開,考生們離場。

……

裴少淮與津弟、徐言成相會,三人臉上皆有些疲憊之意,再不像上次那般輕松。

徐言成道:“夫子誠不欺我,這府試比縣試難得可不止一星半點兒,那兩篇四書文,我來來回回改了好幾遍才敢謄抄上去,府尹大人出題取義也太刁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