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二十日後, 玉鳴。

張景芝等來了皇帝的回信。

蕭嶺的意思非常簡單——打。他完全贊同張景芝的看法。

但若動兵,則必要勝,且要速勝。

朝廷業已在核算戰事所需糧草輜重等物, 不日即有專員押送物資至玉鳴。

短短數百字, 看得張景芝愕然。

國之大事, 在戎與祀。

他以為, 皇帝會猶豫,會猶豫張景芝能否一戰功成, 猶豫此役所耗費銀錢糧草,更猶豫……張景芝對於昆輿蘭樓闕將出兵觀點是否可信。

畢竟,擺在眼前的狀況是羌部對玉鳴的騷擾極大減少了,看起來非但不危險, 反而呈現出一種示弱平和之態, 在這種時候,張景芝對皇帝說, 昆輿蘭樓闕可能出兵, 皇帝會如何想?

會不會以為, 張景芝這是在虛報軍情,以圖朝廷供給資源,若只是談, 尚可令人放心,可若想借此壯大勢力, 便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可皇帝卻沒有一丁點疑慮。

張景芝將信紙扣在案上,若有所思地望著信上筆體鋒利無比的字跡。

皇帝顯然不是個蠢人, 就先前其種種所為來看, 他非但不蠢, 還是個聰明人, 越是聰明的人該越多疑多思,況且,是蕭嶺這樣尊崇無比的身份。

他該多疑。

可他沒有。

張景芝腦中突然出現個荒謬的想法:難道他那個好學生的枕頭風就這般有用不成?想到這,自己都覺得可笑,失笑搖頭。

與之一道送來的還有謝之容的信,此舉,不可謂不親密,不縱容。

張景芝拆開謝之容的信,一行一行地看下去。

比起蕭嶺的簡短,謝之容的信要長的多,他在可能將要到來的戰事上沒有表達任何想法,同張景芝說的只是朝廷諸多官員對於戰事的反應,就大部分朝臣而言,勢態絕沒有緊急到有必要兵戎相見的程度,朝廷沒有必要去為了昆輿蘭樓闕可能出兵這個理由而率先出兵,況且,眼下朝廷剛剛打完一場仗不足四個月,正是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時候,貿然出兵,倘若不能速勝,於國力民生士氣都是莫大打擊。

有朝臣則認為,若昆輿蘭樓闕真有動兵之念,不妨先派人去談,倘不過分,不妨先答應,待四海升平,國庫充裕,再做圖謀。

這話看得張景芝冷嗤一聲。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止。

先向羌部低頭,只能暴露出朝廷怯懦畏戰,已無有一戰之力,反而會令昆輿蘭樓闕更加肆無忌憚。

再向下看,見這話遭了皇帝反駁,謝之容旁的都寫得言簡意賅,唯獨在寫蕭嶺說了什麽時,是一個字都不願意省略的,皇帝當廷駁斥,“談?卿以為談和是為休養生息再做圖謀,焉知昆輿蘭樓闕不是要鯨吞蠶食徐徐圖之?”只有一人知道休養生息?直接與昆輿蘭樓闕議和,反而更中其下懷,不費一兵一卒,便可獲得朝廷莫大讓步與好處,還摸透了朝廷的底牌,昆輿蘭樓闕樂得朝廷派人來談。

到那時增長了羌之國力,又助長了其氣焰野心,想要動兵伐之,更難如登天。

可朝臣的擔憂亦不無道理。

多年來,張景芝一直守在玉鳴,僅是鎮守,而非出擊,並無一場主動對外的勝仗。

況且,玉鳴踞險要之地,易守難攻,也有官員覺得,張景芝但凡不是個庸碌將領,都守得住玉鳴,對於張景芝的帶兵之能很是擔心。

這話也被蕭嶺駁了,大意是張將軍是先帝一手栽培,卿是在質疑先帝看人的眼光?

張景芝繼續向下看。

大部分反對,一部分不言,還有一部分同意出兵,但多是兵部的人,或者與兵部相關。讓張景芝驚訝的是,戶部居然沒有作壁上觀,也沒有明確反對,已在接管戶部事務,實際上位同戶部尚書的蕭琨玉就明確表示了支持。

張景芝挑眉,戶部當真是轉性了。

以往都是各部同戶部哭窮,戶部和皇帝哭窮,為了減少開支恨不得一個錙銖掰成兩瓣花,每日都擺出副窮得要拿腰帶在大殿上上吊的樣子。

信全部看完,張景芝已知眼下官員對於出兵的看法。

張景芝覺得謝之容很有意思。

謝之容這封信固然有看在師徒之情上提醒張景芝京中局勢的打算,但在信中流露出的群臣反對,帝王力排眾議,則是想讓張景芝看到蕭嶺為了他頂住了多大阻力。

張景芝將謝之容的信放到皇帝的信旁側。

既然朝廷已經表態,那麽……張景芝一直盛滿了笑的眼睛中有殺意一閃而逝。

那麽,不日將出兵!

……

近日,蕭琨玉發現自己上下朝時有很多官員都對著他露出了種欲言又止的表情。

蕭琨玉可不是善解人意的性格,旁人說了他尚且不會理會,何況不說,根本不會為了維護所謂的同僚之情上前主動詢問,感受到了全當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