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3(第2/2頁)

宋代的兵不識將、將不知兵,並不是方法不對,正相反,這套軍事體系更先進,以至於到了近代,很多國家都開始采用。

二戰時期的歐美參戰國,包括日本,基本都是把訓練和作戰指揮分開的。一支軍隊的訓練由各個基地、軍區負責,需要作戰了會委派一名指揮官,更多時候是一個指揮團隊。

比如巴頓、蒙哥馬利、麥克阿瑟、朱可夫等等,他們在戰前都不是指揮的同一支部隊,調來調去,甚至要接收被擊敗的部隊,經過短時間的補充調整,馬上就得上戰場。

那他們為啥沒說過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問題呢?很簡單,他們接手的軍隊都是在同一套培訓體系裏面培訓出來的,基礎戰術、戰法、武器搭配等等都一模一樣。

指揮官不需要去認識每一個士兵,甚至連中下級軍官也不用熟識。他只需要按照體系內部的規則發出指令,軍官和士兵就能聽明白,根本不存在不相容、不認識的問題。

那宋朝為什麽就存在這個問題,且是個大問題呢?原因很簡單,宋朝時期的科技水平做不到訓練體系一致。當時的將領也沒有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南方的軍隊和北方的軍隊,在戰法、武器配備、作戰習慣上千差萬別。

所以說先進的東西,必須有與之匹配的體系和環境支撐,否則不光體現不出先進,反倒容易適得其反。在探討一件事先進與否時必須要全面考量當時的條件,不能單獨拿出來聊。

東亞聯盟具備配套條件嗎?答案是必須滴!無論在長安駐紮的部隊還是在長春駐紮的部隊,或者預備役軍隊,采用的培訓體系都是一個,使用的武器也都是一套,後勤體系完全相同。

如果非說有不同,那就是指揮官水平的高低,還有這支部隊參戰次數的多寡,中下級軍官經驗是否充足,和認識不認識,熟悉不熟悉關系不大。

好了,政府、理事會,軍隊,都沒法單獨存在,更達不到誰碾壓誰的局面,權力是不是就被關進了牢籠呢?實際上還遠遠不夠,這只是個大框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

可惜洪濤沒時間再去做更細化的步驟,匆匆忙忙的跑了,留下個半成品。目前東亞聯盟之所以變成派系林立,內耗不斷的局面,和他沒有把事情幹完有非常直接的關系。

在他掌管聯盟時,這套規則運行的很順暢,不是規則完美,是他很特別。既是聯盟理事長又是秘書長,還兼著武裝部長,權力太大,嚴重破壞了平衡,也制約了別人對權力的覬覦,換個別人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