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第2/3頁)

皇後自己又不缺親女兒,為一個個的庶女擡身份,讓她們都以嫡公主的身份了嫁,說是亂了嫡庶都不為過,他再怎麽疼愛女兒,也不可能做出這種有傷皇後顏面的糊塗事。

何殊心中欣慰,口中卻勸道。

“父皇聖明,秀嬪雖是一片慈母之心,但她如此不知輕重,確實太過了些,兒臣回頭派人了解一下,看看她是不是受了什麽人的挑唆。”

正寧帝贊成道,“是要好好查查,朕都沒有想到這些,她此前雖然也有一些小心思,但是那些都無傷大雅,這兩年真是越發過了。”

後宮的這些妃嬪不是生的公主,就是無兒無女,受她們早年所接受的思想觀念影響,沒有兒子做依仗,她們誰的底氣都不足。

正寧帝表現出對所有女兒都很關愛的態度,不僅不曾偏寵過哪個妃嬪,也不曾特別偏愛過哪個女兒,她們也就沒有恃寵生嬌的機會。

所以後宮一直以來還算消停,妃嬪之間沒什麽大矛盾,深受正寧帝敬重的皇後地位超然,在後宮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而皇後因為需要將絕大多數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打理東宮產業上,能花在打理後宮事務上的時間與精力少,便給那些妃嬪都安排了活。

權力從來都是人的膽,秀嬪會被逐漸養大了心思,想要利用皇上對女兒的關愛,多謀取些利益,倒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以秀嬪自己的身份地位,六公主性格溫婉,於國於家不曾有過半點貢獻的資歷,敢生出讓六公主以嫡公主的身份下嫁的念頭,還是太過了些。

所以何殊說到做到,隨後就讓人去後宮打聽消息,她向來不怎麽幹涉後宮事務,卻不代表著她在後宮沒有做布置,要不然,秀嬪去年想在私下裏將侄子帶入宮中時,她也不會及時發現。

不過調查結果讓何殊有些意外,原以為是秀嬪身邊的人在慫恿她,結果卻發現,慫恿她的竟然另有其人,而是一位沒有子女的妃嬪。

在前年的那場宮變中,這位妃嬪的母家牽涉其中,涉事者皆被判斬首,余下眾人被送往農場服役。

這位進宮時,因娘家勢力不小,直接被封為安嬪,這些年在宮中還算本分。

所以正寧帝沒有因其娘家所犯之事而降她的位份,也不曾消減她在宮中的份例,只是沒有答應她的請求,對其娘家網開一面而已。

結果這位先是利用自己與秀嬪交好的機會,慫恿本就因娘家人的請求而心思動搖的秀嬪,求正寧帝將六公主嫁回娘家,好庇護與提攜娘家一族。

如今又慫恿秀嬪求正寧帝為六公主升品,以嫡公主的身份出嫁,美其名曰反正皇上向來疼愛女兒,既然三公主能以嫡公主的身份出嫁,六公主也有這個資格。

如今看來,這位明顯是因娘家一族被罰之事,恨上了正寧帝,有意在宮裏攪些風雨,給正寧帝添堵。

何殊毫不懷疑,若非宮裏早被徹底梳理過,紀律嚴明,對方肯定會做出更為過分的報復之舉,而不是像現在這般,能做的有限。

不過也正因對方沒能做出什麽具有破壞力的舉動,她才沒有及時收到相關匯報,畢竟這些妃嬪之間的相互交好,或是言語挑唆、爭執,沒有鬧出什麽後果時,都只能算是她這個太子無暇關注的小事。

雖然有些心疼自家那位一心待人以誠,卻總被辜負的老父親,但是在她看來,這也是個很典型的教訓,所以她並沒有選擇隱瞞。

正寧帝在聽說這件事後,確實有些受傷。

“安嬪折騰這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圖什麽啊?朕自認不曾虧待她,沒將她的娘家人全都誅殺,已經是我們爺倆仁慈的結果,要不然,以那許家犯下的罪,直接誅三族都不過分。”

“可能是她覺得,父皇理應看在她的面子上,應當對其娘家網開一面,父皇卻沒給她留這個面子,她就心生怨恨,認為我們爺倆是殺她父兄的兇手。”

何殊覺得,這應該是最接近對方的思維想法的推斷,雖然她實在理解不了這其中的邏輯。

正寧帝也理解不了,“莫說她只是朕的妃嬪妾室,就算你母後在娘家犯下這種大罪,朕也不可能手軟,她憑什麽認為自己該有這麽大的面子?”

那可是拿著武器企圖逼宮的叛舉,若非太子在事前謀劃得當,不僅及時掌握了對方的動態,還給對方設了個圈套,那場叛變可沒那麽容易善了。

要知道縱觀歷史過往,每次的逼宮事件,都會發生激烈的流血沖突,給朝廷與宮裏造成巨大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他能保住安嬪不受娘家所犯之罪的牽連,已經是莫大的開恩,對方卻不知足,還反過來記恨他,實在讓正寧帝深感荒謬。

“只能說是人心難測,還好宮裏在安全方面向來慎重,沒給她留下可以壞更大事的機會,要不然,後果實在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