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隨著最新一期的公開邸報在新三省內被傳開, 還以宣講的方式,確保讓那些貧困百姓都能知道這個消息,所有腦子正常的本土百姓,都能無比清楚地意識到一個事實, 就是他們吃大虧了。

不管是出於自身決定, 不願相信那些大安來的新官員, 還是因為聽從那些地主老爺,或是原來的本土官吏的話,拒絕配合新官員的農耕安排, 拒絕接受那些司農官員的指導。

如今的結果就是他們所自負的種植技能,讓他們的糧食產量比大安其他省份差了一大截, 在那差距大到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地產量統計表上, 新三省的糧食產量低到丟人。

最重要的是,他們現在正享受免稅,不聽從來自大安的那些官員的安排,不配合那些官員們的指導, 少產的糧食, 都是他們自家的口糧。

這個認知讓無數本土百姓都懊惱得捶胸頓足,深感悔恨不已, 大安與大安官員在新三省本土百姓心中的地位,瞬間被提升許多。

尤其是當他們從周圍一些從關內遷過來的那些新鄰居們口中,得知朝廷所統計的這些數據不僅是真的,而且還相對較為保守。

不僅沒有顯現出大安那些較高, 他們曾親自種出過的那些產量,也沒有將他們種的那些高產蔬菜給統計上, 那些高產蔬菜新鮮的吃不完, 還能曬成幹菜, 或是腌制成鹹菜,都是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的糧食,讓那些本土百姓更受刺激。

因為官府也曾勸他們可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多種些新品種的蔬菜,卻被他們拒絕。

既有面對未知新作物時的本能抗拒與怕麻煩,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並不信任那些外來的新官員,也不適應新官員凡事親力親為、體恤民情的為官風格。

可是關內來的那些鄰居們卻告訴他們,一心為民,是如今的大安官吏都需奉行的原則,做得是否到位,將會直接關系到那些官吏們的考核與升遷。

還告訴他們,不管是他們自身,還是家中後輩想要考官,都必需要有這種意識,想像從前那樣擺官老爺架子,當個不識五谷雜糧,不懂田間勞作的富貴官,在大安是沒有前途的。

於是新三省的本土百姓又通過這種交流,知道了更多與大安的法規政策相關的消息。

只是朝廷考慮到新三省剛被納入大官版圖,顧慮到百姓們的適應心理,在許多方面實施的仍是原西月的舊規。

所以他們才不知道成為大安人後,官吏可享受由朝廷根據其任職年限,承付相應比例的醫藥費,年邁致仕後,朝廷還會按月發放相應的養老錢的消息。

老百姓只要讀書識字,或是擁有一技之長,也有機會能過各種考試成為官吏,甚至不分男女都可以。

對於新三省的本土百姓而言,這些絕對都是相當於顛覆認知的重要消息,也是他們此前聞所未聞的大好事。

也讓他們迅速意識到,原西月能被並入大安,其實是他們的幸運,他們都能有機會從中獲得大量好處,包括相當一大部分官吏與本土勢力。

而這也正是何殊選擇用遷民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那些本土百姓,讓他們對大安朝廷產生向往與認同感的目標所在。

與其一上來就將底牌盡出,迫不及待的在新三省境內實施大安的法規政策,不得不面臨本土某些利益受損者們的反對與排斥,也面臨被那些人用挑剔的心態看待大安所給的一切,還不如一步步慢慢來。

只有當足夠多的人知道大安的某些政策,將會給他們帶去的種種好處後,主動求著大安朝廷盡快在新三省實施書同文、車同軌的相同制度,大安的法規制度才能順利在新三省境內落地生根。

被動接受的與主動求來的,所能得到的待遇肯定會大不相同。

知道大安不僅對百姓有種種惠政,對他們這些官吏,也都待遇優厚後,有許多本地官吏都相繼轉變了心態,不再以充滿防備與警惕的心理,與朝廷派來的官吏們對著幹。

而是借著大家同為新三省的官員,又一起在大安全境丟了臉的事情為契機,主動緩和關系,進而打聽更多、更詳實的一些大安政策與制度。

到任一年多後,這些朝廷派遣的官員們,總算成功於自己的新職位上打開局面,不再感到處處受掣肘。

年前陸續接到來自新三省的那些官員們的奏報,從中看出這些風向時,何殊對新三省那邊的特殊關注,才算是徹底告一段落。

對於新三省的那些本地官員一再表忠心,義正嚴辭的表示新三省既已並入大安版圖,朝廷理應一視同仁,奏請朝廷要盡早在新三省境內實施大安法規制度的事,何殊示意內閣給出的批復,都是朝廷會將此事提上議程,由朝堂商議過後,再做決定。

“殿下,朝廷此前是因擔心驟然在新三省推行大安的法規制度,會讓當地的百姓官員難以適應,才會給他們留下緩沖期,如今那些官員聯名奏請朝廷,要早日對新三省一視同仁,您為何還要再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