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第2/2頁)

但是對何昌逸而言,越是如此,他越感到踏實沒壓力,只是心中底氣很足,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擁有前途無量的光明前程。

再沒了初上京時的忐忑與試探,也沒了之前的小心防備。

可以坦坦蕩蕩的拒絕那些明裏暗裏的拉攏與邀約,可以專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用去應酬,因為他們門下省的官員都不需要費心鉆營,該給的位置與待遇都會有。

就是太累了點,沒別的毛病。

將本次朝堂紀要交到上去存档後,回到門下省時,何昌逸仍然面帶笑容,難掩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飯時,沈卓笑著調侃道。

“昌逸兄這是遇到什麽好事了?”

何昌逸沒有瞞他,低聲講出三公主邀他一起共進晚餐的事情後,忍不住感慨道。

“陛下真是以身作則,他自己重情重義,太子與三公主也都是性情中人,這在宗室中實屬少見。”

難怪先帝晚年會選了當今繼位,正所謂是厚德載物。

不管當今的性格與能力如何,端看如今的大安能夠順利擺脫正寧初年的困境,填上先帝留下的那些坑,百姓們得以減負,國庫卻很充足,就知道先帝最後的選擇確實沒錯。

沈卓敏銳的從對方的話中聽出,陛下父子應該是在私下裏召見過對方,不是以君臣身份,而是以他們之間的親戚關系。

不過他沒有想著要賣弄自己的聰明,去追根究底的多問。

“是啊,看陛下與太子做任何決定,總將百姓的生命利益放在首位,三公主為大局,置個人名利於不顧,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做出那個決定,就能知道他們都是心懷天下的性情中人,令人欽佩。”

不像是皇室出身,甚至不像是那些大族出身的人,他們沒有選擇安享尊榮、耽於享樂,也沒有漠視人命,無視民間疾苦,而是竭盡全力的為百姓謀福祉,消除那些不平事。

聽到這話,何昌逸笑著點頭,這就是他遇到事情時,總喜歡找沈卓說兩句的原因。

對方不僅將分寸掌握得很好,不僅不會問出讓人覺得為難的問題,說出觀點也總與他的想法特別一致。

明明可以稱得上是知己,卻又保持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離,相處起來十分舒服,沒有壓力,十分難得。

聽說三公主在下朝後,直接當眾與何昌逸認親,還邀對方一起吃晚飯的消息,正寧帝不僅沒有意見,還很得意。

“真不愧是朕的女兒,跟朕一樣重情重義,當年瑞王一脈顯赫時,咱不嫉妒,如今他家沒落了,咱也不會落井下石,仍然認這門親戚。”

正在看奏報的何殊點頭道,“是啊,做人就是要厚道,父皇的人品,當然是沒得說,所以才能將我們都教得這麽優秀。”

這話讓正寧帝感到十分受用,畢竟他能拿得出手的長處實在不多,一個是文采,另一個就是品德,太子對此所表現出的推崇,總能讓他對自己充滿自信。

畢竟他早就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他這輩子沒有處心積慮的謀求過什麽,也就不曾用陰私手段傷害過誰,所以活得十分坦蕩。

至於當皇帝後處置過的那些人,他更沒有什麽好心虛的,因為那些人都是罪有應得。

因為借他的手處置人的太子,不僅不是嗜殺之人,還很珍惜勞動力,那些犯事的人但凡能有活下來的理由,都會被送到大安在各地開辟的農場,接受勞動改造。

正心情很好的撚須而笑,隱約看到何殊手上的案卷上似乎寫有‘恭王’之類的字,正寧帝瞬間來了精神。

“皇兒怎麽想到要看恭王的事?他在皇陵那邊出什麽問題了嗎?”

恭王也曾是在先帝朝很活躍的皇子,比起曾給先帝帶去莫大壓力的瑞王之所以敗落,既有受手下人的牽連的原因,也有受到栽贓陷害的緣故,讓正寧帝對其抱有同情與敬佩。

同樣被先帝貶為庶人,被罰去看守皇陵的恭王,則是並不冤的那種謀嫡失敗者。

他的年齡比正寧帝大不了幾歲,母族勢大,野心也就更大,將結黨營私、貪汙受賄、草菅人命等罪名刷了個遍。

所以他雖然不像瑞王那般,被先帝下明旨除族,永遠不準回京,正寧帝也沒有赦其回京的打算,只是看在是兄弟的份上,派人幫其改善一下生活環境而已。

何殊攤開桌上的幾份案卷,“兒臣不僅是在看恭王,還有瑞王、慶王、平王、宣王及其後人、康郡王等人的案卷。”

聽到這些都很熟悉,只是大多都已久違了的兄弟們的封號,正寧帝的心情頗有些唏噓。

“皇兒這是又有什麽大打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