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第2/4頁)

“柯文青這個老狐狸肯定知道這些,戶部占盡便宜,也不說在朝堂上幫忙分辯幾句,真是可惡。”

何殊不以為意的回道,“這事簡單,我們在年前那期邸報上,公開朝廷與父皇的大筆收入與支出帳目,就能讓所有人知道父皇為朝廷所做的巨大貢獻。”

正寧帝滿意的點頭,“皇兒此舉甚佳,就這麽辦吧”

眼看為了這個皇位,他不得不付出太多,可是他的付出若不能世人知道,豈不是白活一場,名和利他總要落得一樣。

正寧十年春,在兩處實驗莊子中種植出的首批土豆正式出土。

伍少江負責的這邊,有太子親自作弊,一個芽都沒浪費,都成功變成苗,種了近兩畝地,畝產在一千三百斤左右。

雖然都知道這是實驗田中不惜人工與肥力,日夜精心照料,才能得到的產量,這個產量依舊高到讓所有人都震驚到不敢置信。

農務司那邊的官員種植經驗豐富,根據船隊帶回的土豆上沾土的特點,也判斷出它們應該是栽在土裏的,沒走多少彎路。

後來又從伍少江這邊得到提醒,雖因種植不當浪費少量苗,但是加起來也栽種了一畝地,共收獲八百多斤大小不一的土豆。

可以肯定的是,這土豆的產量是大安此前從未出現過的高產作物,而且蒸熟之後確定無毒,口感軟糯,可飽腹,除了太過消耗土地肥力,沒有別的毛病。

消息一出,早就做好準備何殊迅速讓正寧帝下旨犒賞帶回土豆的船隊成員,嘉獎參與土豆培植的官吏們。

新年剛過,朝廷就傳出如此振奮人心的大喜事,極大的鼓舞了民心。

雖然都知道朝廷目前總共只有兩千多斤土豆種,還需要進行一兩輪的試驗性的本土培植,才能進行推廣種植,也能讓人從中看到無限希望。

首次的栽種,已經讓農務司總結出一些種植經驗,研究出土豆的一些生長習性,具有喜光照、怕澇,在沙土地生長的更好等特點。

所以二次種植時,何殊直接安排一部分有經驗的司農官員,帶著被重兵守護的千余斤土豆種,前往大安的西北地區,也就是合城那一帶進行種植。

正寧十年鄉試中,青山州的沈卓考中解元,年僅十三歲的創舉,在短時間內迅速名揚大安。

與此同時,何殊陸續收到的與此次鄉試有關的奏報中,還有合城的何昌逸以十九歲的年齡考取解元的消息。

看到那份奏報,正寧帝還有些莫名,不知道暗衛為何要將這種小事也特意報上來。

何殊知道他早年就是個一心苟命的,不曾關注過其他兄弟家的情況。

“這個何昌逸正是瑞王叔的小兒子。”

與那些特意將這個消息報上來的人想得不一樣,知道那是瑞王的兒子,正寧帝不僅沒忌憚之意,還饒有興致的拿起那份附有何昌逸在鄉試中所寫文章的奏報。

“原來這何昌逸竟是朕的親侄子,嗯,不錯,給我們老何家爭光了,既然有這水平,一直拖到今年才參加鄉試,應該是他們一家顧慮太多吧,不過明年應該能在京中看到他了。”

先帝在流放瑞王一脈時,加了句永不回京,正寧帝覺得,自家這位侄子既然能憑本事參加科舉,進京參加會試,應該不算違背他爹的意思。

有了自家更為驚才絕艷、舉世無雙的太子在前,正寧帝絲毫沒有擔心這個侄兒太過優秀,會給自家太子造成威脅的顧慮。

“這個青山州的沈卓也很了不得啊,才十三歲,就能寫出這麽一份言之有物的文章,筆力很老道……”

聽到正寧帝的這番評價,何殊迅速想到她在一年前,偶爾在沈卓身上察覺到的莫名有些違和的感覺,到底是什麽了,就是‘老道’。

因為生具宿慧,她在某些方面也很老道。

奇怪的是,在之前那半個多月的相處中,她除了偶爾會在沈卓身上察覺到這一點外,大多數時候,都只覺得對方就是一個天資極佳的少年。

除了在學習方面天分極佳外,心思雖比同齡人深,但在她面前,還是可以一眼看透,不像是極具閱歷的樣子。

可是看到沈卓在這次的鄉中寫的文章後,何殊又不禁推翻了自己此前對沈桌的一些印象。

若說沈卓之前在與她探討學問,或是朝廷的一些時事時,只是類似靈光一散,突然來幾句很精僻老道的點評與建議。

那麽他在鄉試中寫的這份文章,則是從頭到尾都充斥著這種特點。

其中一些觀點與論斷都非常有道理,發人深省,可是那些內容竟能出自一位長到十三歲,還不曾走出過青山州的小少年,實在讓人意外。

因為自身的玄奇經歷,何殊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位身上,是不是也存在與自己相類似的特殊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