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2/8頁)

能在青山書院就讀的學子,青山州籍的其實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其實是來自省內外其它州府的學子。

所以青山書院的入學門檻頗高,聚集著兩三個省的青少年俊傑。

這也是何殊會選擇進入這青山書院的原因之一,這裏不僅有大批已考取秀才的少年,還有許多已經考取舉人功名的士子。

其中的許多人將來都有機會成長為國之棟梁,而他們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思想與理念。

何殊對他們寄予厚望的同時,當然也很重視他們的成長環境。

此刻察覺到周圍充滿好奇與打量的目光,何殊坦然大方的微笑著站在講台前,對教室內的眾人拱手施禮道。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商謹恒,這兩位是我的同伴馮立和邱顏,我們家住上京,這次出來遊學,將要在班上借讀一段時間,還請諸位同學多多指教。”

沈卓一早來到教室,看到後排多出三張空桌,就猜到那三個位置應該是給何殊他們準備的,所以他與坐在附近同窗商量,換了個位置。

聽到何殊自我介紹,隨即站起身拱手道。

“歡迎三位賢兄,希望我們接下來可以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見班中平日裏專注學習,成績最好的沈卓已經率先表態,其他少年也紛紛表示歡迎,使得教室中的氛圍變得空前熱鬧。

教室後排的三張空書桌,明顯是為他們三人提前準備的,所以與何殊三人與這些同窗們打過招呼後,就往後排走去。

知道自己三人是被安排到沈卓所在的這個班,何殊就知道這是吳教諭用心安排的結果。

畢竟他們三人都只是白身,目前連秀才功名都沒有,現在進入的班級卻是青山書院中最優秀的班級之一。

他們此前已聽沈卓介紹過他所在的班級情況,青山書院是根據學子的學習進度分班,這個班中大多都已取得舉人功名。

可謂是聚集著書院中學習進度最快,接受能力最強,年齡卻相對較小的一批學子。

何殊坐到與沈卓的座位相隔一條過道的書桌前,笑吟吟的說道。

“沒想到我們竟能有幸進入這個班,與沈兄做同學,真令人高興,多謝沈賢弟幫忙周全。”

沈卓已經習慣對方這直接而又直白的說話風格,“能在班上看到三位賢兄,卓也十分驚喜。”

接著,沈卓又低聲補充道,“我們昨天交上以農忙為核心的文章後,又被要求在明晚之前交上一份以稅改方案為核心的文章,柳先生接下來肯定還會以此為主題,要求我們各抒己見。”

聽到還要寫文章,何殊頓時感到頭大,心存僥幸的問道。

“我們只是借讀生,應該不用寫文章吧。”

何殊從不懷疑優生所做出的某些預判,因為他們在得老師看重的同時,往往也會更了解老師的教學習慣。

此前已得到過沈卓的提醒,她也打過腹稿,若被先生提問,她肯定能就稅改方案說出個一、二、三出來。

可是除了要議,還要寫文章,何殊就更加頭痛了。

哪怕她早就提倡要摒棄過去那繁復的公文格式,要求大臣在上奏折時,盡量簡潔明了,寫明核心重點,不要引經據典的廢話一大堆,給她增加工作量。

然而她面對的是一個早已習慣傳統行文風格的大群體,他們的審美習慣早已固定,只有占比很少的一部分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在嘗試改變。

如此一來,何殊雖然早就有心想要改變科舉考試模式,也不能輕舉妄動,因為那樣很有可能會耽誤年輕一輩的前程。

畢竟那些負責評判考生成績的考官,大多都堅持並奉行過去那一套,她只能要求各個書院在教授學子時,同時教授兩種文章風格。

只是對何殊這位更喜歡以數據說話,什麽文章都不耐煩看的理科生而言,她是哪種文章都不會寫。

畢竟身為太子,她身邊最不缺的就是會寫文章的人,不過是這趟出來沒有隨身帶上而已。

看著何殊那毫不掩飾愁苦之色的反應,沈卓不禁失笑。

“商兄不必如此煩惱,或許真如商兄所願,先生會對三位新生網開一面。”

何殊和這些傳統文士大儒打交道的經驗還算豐富,知道這個希望渺茫 。

“算了,反正不僅我,馮立和邱顏也不擅長寫文章,到時候我們三個一起丟臉好了,現在看來,我們可能確實更適合去武院借讀。”

說話間,柳先生已經走入教室,教室內的眾人迅速安靜下來,站起身給先生躬身問安。

何殊這輩子也就是在三歲那年,被先帝接入宮中後,與其他皇孫們一起在宮中正經上過幾個月的課。

知道她這輩子的祖父是位特別典型的帝王,將帝王權勢以外的一切都視為浮雲,對兒孫們都沒什麽天倫之情,何殊當時過得可謂是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