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文教政策調整】(第2/3頁)

民族矛盾愈發激烈,此時還沒有釀成暴動,但各種小沖突層出不窮,越族吏員陽奉陰違更是普遍存在。

一味壓制,是壓不住的。

只能增加教育投入,開辦更多學校,讓越族和苗族孩童學會說漢話、寫漢字。這得經過一兩代人,才能初見成效。

談起教育,禮部尚書王調鼎說道:“海外幾位總督,先後發來公函,請求在設立考場。類似於鄉試,請朝廷給予舉人名額,然後一起送到南京會試。”

首輔劉子仁說:“即便是最先占據的呂宋,也還在討論籌建馬尼拉大學。海外各地,連個大學都沒有,就急著搞什麽鄉試,他們有那麽多科考士子嗎?”

“有,”王調鼎解釋說,“一是駐軍的子女,二是原有的漢人。就拿巨港和三寶壟來說,那裏的漢人已經繁衍兩三百年,雖然改信綠教,卻也在用漢字,富家子弟更是要學四書五經。”

眾臣們一番討論,趙瀚最終拍板:“給海外各總督轄地,總共十個舉人名額。各地學子,在椰城考試,考出十個舉人。這十人再來南京會試,單獨設一考棚,給出一個進士名額。就叫……附榜。”

所謂“舉人”,就是大學畢業生,海外沒有大學,屬於臨時政策。

海外各地的漢人,總數也有二三十萬了。高級知識分子雖然很少,但也得給他們一個盼頭。專門為海外漢人,定十個舉人、一個進士名額,政治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丁憂期滿的費純,如今是普通閣臣,他說:“設置海外科舉附榜,就得劃清戶籍和學籍。許多海外移民,戶口還在原籍,只是寄籍於海外。不劃清戶籍而設附榜,恐怕有閩粵士子,卻去海外考試。”

高考移民,在明代就已經很常見。

清代的台灣就更明顯,台灣最初幾個進士,全是福建人和廣東人。

“此事不易。”戶部尚書郭舜禹說。

趙瀚說道:“不易也要做,讓海外移民,盡快確定戶籍。繼續保留原籍也可,但子女不得參加附榜科舉。一旦被發現寄籍科舉,剝奪三代科舉資格。而在海外落戶的,他們的大陸土地,可贈給家屬或親戚,官府不要強制收回,否則沒人願在海外落戶。”

獨自移民的,田畝自然留給大陸親人。

舉家移民的,說是贈予,其實變相承認土地買賣。

郭舜禹說道:“還得配合賦稅政策,落籍海外的,賦稅數額不變。寄籍海外的,額外增加田賦!”

這時又沒戶籍聯網,雙戶籍肯定能鉆空子。

但移民長期在海外,長久下來,他在大陸的土地,自然而然就變成親屬所有。舉家搬遷的,那就更保不住,多半被親友或鄰居給占了。因此雙戶籍,並不能帶來什麽收益,還不如到外海官府把戶籍落實清楚。

而且海外進士名額,目前僅有一個,科舉移民也收益不高。

基本可以搞定海外戶籍問題,個別漏洞,忽略不計。

今天的禦前會議,基本都跟教育有關,畢竟剛剛考完殿試。

趙瀚問道:“來自中榜和北榜地區的官員,陸續上書,請求調整進士名額。你們怎麽看?”

“今朝的南北中榜比例,沿用自明朝,臣覺得不用更改。”首輔劉子仁率先發言。

閣部大臣,一大半都來自南榜,他們紛紛附和劉子仁。甚至有人說,南榜科舉競爭激烈,應該酌情增加比例。

偏偏禮部尚書來自山東,王調鼎說:“比例雖同,但地域不同。更何況,中榜增加了廣南省,北榜增加了玄菟省(吉林)。便是草原上的蒙古人,原則上也可以參加科舉。臣建議,調整會試名額比例。特別是中榜,優秀士子越來越多。”

這次科舉,來自四川和湖南的士子,考試成績明顯爆發。

特別是四川,就沒怎麽經歷戰亂,不但全省人口數一數二,而且還有著深厚的科舉底子。成都縣和富順縣的士子,今年考了十二個進士,中榜其他地區被卷得死傷慘重。

“要改。”趙瀚說道。

來自南榜地區的官員們,對此心有不甘,但也無法反對皇帝意見,只能對著王調鼎吹胡子瞪眼。

當然,趙瀚也做出妥協,增加下一屆進士數量。

進士數量沒有定額,是根據官職空缺來調整的,明朝每屆進士在300人到400人之間。

大同朝廷疆域遼闊,所需官員也更多。下一屆科舉進士名額,增加至451人,零頭那個給海外考生。

即:南榜進士225人(50%),中榜進士171人(38%),北榜考生54人(12%)。

南榜進士比例雖然降低,但總體進士數量增加,其實還能比以前多考幾個。

趙瀚今天召開會議,不僅僅是談這些,他還要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