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自學成才的讀書人】

明末的海內三大鴻儒,分別是黃宗羲、孫奇逢、李颙。

李颙屬於比較特殊那個,因為他沒有老師。

其父戰死之後,寡母撫養他艱難度日,每次送去私塾求學,都因沒錢而遭拒絕。九歲那年,李颙終於進了私塾,只讀20天就被趕回家。

李颙幫著母親砍柴賣錢,又幫著母親紡紗織布,空閑之余,母親教他背書識字。

營養不良,面色如菜,人稱“李菜”。

縣中有富戶,藏書甚多,聽聞李颙的事跡,就允許他隨便翻閱書籍。年紀輕輕,自學成才,寫出《二十一史糾謬》。後來又把這本書燒了,因為這不是儒家正脈,繼而潛心研究宋明理學,最終成為“關學”大宗師。

這個時空的李颙,際遇稍微好些。

大同軍收復陜西的時候,李顒已經過了免費讀書的年齡。但當地的小學校長,還是允許他旁聽,只是不能參加期末考試。

在沒有任何學歷的情況下,李顒旁聽完小學課程,又借書自學完中學課程。因為官府給母子倆分了田,他還得一邊耕田一邊自學。如此艱難,他卻已把《春秋》、《史記》和《資治通鑒》讀完,還被富戶請去做家教,給富家子補習數學和物理。

並且,李颙還在自學宋明理學,承襲的是明末改良過的關學一脈。

金陵大學的校長王之良,回鄉探親時,聽聞李颙的勤學事跡,便將其招來親自考教學問。

李颙對答如流,王之良愛才心起,便讓他去金陵大學旁聽。一切費用,王之良來出,只是沒有中學畢業證,所以無法參加正規考試。

李颙因為寡母在家,不願前往南京。他的母親在房梁上拴繩套,以自殺相逼,李顒終於還是去了金陵大學。

如今,大學課程早已讀完,先是找了份小報編輯的差事,後來應聘做了“黃金屋”的圖書管理員。

黃金屋,是皇室出資修建的公共圖書館。

李顒在管理圖書的時候,無論什麽書,他都能隨手指出位置。借閱書籍的客人,無論提出什麽疑問,他都能迅速進行解答,漸漸積攢了不小的名氣。

要給太子尋找老師,不能全是名宿大儒,還必須挑幾個年輕人。

王之良便舉薦了李顒,但其資歷實在太淺,當老師根本不夠資格,破格錄為東宮屬官倒是可以。

沒成想,皇帝聽了李颙的事跡,竟然招來親自考核。

李颙今年才25歲,他被引導著在紫禁城內行走,平心靜氣,目不斜視,巍峨的殿宇絲毫不能影響其心志。

在一個大殿中,李顒見到了皇帝,他直接跪倒叩拜:“小民李顒,叩見吾皇!”

趙瀚放下毛筆,說道:“新朝禮制,非重大場合不用下跪。你起來吧。”

李颙跪直了拱手說:“啟稟陛下,家父早亡,家母撫養小民不易。小民多番求學,皆被塾師拒之門外。我大同軍一至,與民落戶分田,小民與家母亦分得良田。小民雖過了年齡,然大同朝廷之小學,竟也允許小民旁聽讀書。賜田,受學,凡此兩事,不啻再造之恩。這一跪,這一叩,非民跪君,實乃在下跪謝恩公!”

這番說辭讓趙瀚非常滿意,微笑道:“近前來,賜座。”

李颙挺身站起,似乎不怎麽懂禮數,竟闊步走到皇帝跟前,然後端端正正坐在那裏。

瘦,此人非常瘦,臉頰都凹陷下去了。

但絕對不是文弱書生,他從小就砍柴賣錢,分田之後又常年種地,衣服脫下來也是有肌肉的。

趙瀚問道:“你自修的是關學一脈?”

李顒搖頭:“回稟陛下,小民沒有師承,能弄到什麽書,就只能看什麽書。小民家鄉,有一藏書家,任由小民翻閱書籍。當時,小民讀的是史書和關學。後來在小學、中學、大學旁聽,又學了很多實學。數學、物理、天文、地理、律法、水利……不一而足。雖然不甚精通,但也博采百家。於數學一道,小民也有些心得,已被數學會錄為會員。”

趙瀚啞然失笑,明末海內三大儒、關學宗師李颙,這個時空居然還搞數學研究。

趙瀚問道:“你所學頗多,覺得哪門學問最為要緊?”

李颙答道:“最要緊的是人,而非哪門學問。萬般學問,歸結起來只十四個字:明道存心以為體,經世宰物以為用。天下學者,若不能明道存心,便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於國於民並無甚益處。如果只是明道存心,卻不知道學以致用,不懂得各類雜學實學,那就變成了假道學先生。”

“此言有理。”趙瀚極為滿意。

歷史上,顧炎武和李颙曾反復辯論學問。李颙明確的提出,要把格物致知的對象,擴展到“禮樂兵刑、賦役農屯”,甚至擴展到“泰西水法”等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