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終極舔狗】

(湄公河三角洲,是柬埔寨的地盤,老王搞錯了。占城的賓童龍地區,屬於湄公河三角洲的邊緣沖積帶。就開發程度而言,比入海口那一片還好,糧食產量也非常高。)

趙瀚剛回到南京,施慰賢就獻上來一本書。

施慰賢是司禮監的掌印女官,遊居蓮是禦馬監的掌印女官。兩位大媽都其貌不揚,卻是宣教團的老人。雖然司禮監、禦馬監的權力,都被趙瀚砍了一大截,但她們還是紫禁城裏最風光的。

“陛下,這是司禮監經廠的第一本印書。”施慰賢捧著書本上前。

李香君接過書,交到趙瀚手裏。

趙瀚掃了下封面,書名叫《永樂大典戲本》。是從《永樂大典》當中,扒出的33種戲劇、90種雜劇,由居家照料老父的費如飴勘校,再由國丈費映環進行總編輯。。

《民始全書》雖然還沒開始編,但對《永樂大典》的整理勘誤已經開始,其中適合刊印發行的內容,也會逐漸整理成書印刷出來。

這本《永樂大典戲本》,就非常適合出版,裏面記載的某些戲曲已經失傳,民間的戲曲愛好者肯定爭相購買。

趙瀚翻閱書中內容,發現跟木活字印刷效果無二,問道:“都是銅活字印的?”

“皆青銅活字。”施慰賢回答。

隸屬於禮部的書局,是在民始元年建立的,主要雕刻木活字進行印刷,出版內容為:大同集、教科書、工具書、歷法書、吏員考選資料等等。

而司禮監的經廠,則是從民始三年籌備,一直在忙著鑄造銅活字。

銅活字的原料為青銅,即銅錫合金。鑄造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木板刻字為範,再用青銅澆鑄為活字;一種是用木活字,直接在範泥上印字,再用青銅去澆鑄。

兩種方法,澆鑄完成之後,都需要工匠慢慢打磨。

明代雖然活字印刷成為主流,但官方印書還是以雕版為主,直到清朝的官方印刷才變成活字。

大同朝廷也順應時代,今後禮部用木活字,司禮監經廠用銅活字。除了成本之外,印刷效果沒區別,不是專業人士根本分辨不出來。

趙瀚終於打破皇室不辦企業的規定,司禮監經廠就是皇室印刷廠,專門出版比較冷門的孤本,或者是其他書局不願印刷的科學類書籍。平時也能接私活,靠給民間印書賺外快,但皇室若下達任務,一切私活都靠邊站。

趙瀚問道:“銅活字做了多少?”

施慰賢回答:“啟稟陛下,銅文字已鑄成五萬余枚,銅標點已鑄兩千余枚,無字銅子已鑄一千余枚。總共耗銀三萬余兩。”

無字的白板銅子兒,不是用來雕刻缺字的,而是用作空白內容印刷。如果臨時缺哪個字,可以暫用木活字代替。

確實挺費錢的,除了鑄造成本,工匠後續打磨也麻煩,每個字的工錢就不少。

康熙朝編撰《古今圖書集成》,鑄造銅活字上百萬枚(也有說幾十萬枚)。乾隆皇帝很有意思,把爺爺的銅活字全熔了,一些拿去鑄造成銅錢,一些改鑄成雍和宮的佛像。

康熙要是真的泉下有知,不曉得是否想把這孫子打死。

趙瀚手裏拿著《永樂大典戲本》翻閱:“五萬枚銅活字還是太少,只能印這種小冊子,至少要五十萬枚才行。”

施慰賢說道:“五十萬枚銅活字,十年之內應能鑄完。”

趙瀚吩咐道:“此書先印三千冊,批發給京城書商,若賣得好再行加印。”

施慰賢領命卻沒離開,而是問:“陛下所著,是否整理成集?萬民皆欲一睹聖典。”

“印吧。”趙瀚無所謂。

趙瀚的文章也不多,《大同集》裏有幾篇,剩下的全是抄來的詩詞。印出來肯定很薄,還得請人作序,請人批注品評,如此方能刊印發行。

趙瀚突然說:“著令禮部印書局,每月的朝廷塘報,改為《大同月報》。除了原本的內容,再把朝會議題也加進去。再加一版‘廉政實錄’,能臣廉吏進行宣傳贊譽,貪官汙吏則令天下唾之!”

報紙這種玩意兒,不用趙瀚來發明,官方邸報早已存在數百年,而明朝則誕生了原始的民間報紙。

明朝的報紙,以抄錄官報為主,附帶其他的新聞,甚至還會刊載商業信息——大部分屬於手抄本,販賣給官員、士紳、商賈等固定客戶群體。

……

文化用品一條街,吳炳負手踱步而行,沿途所過之處,不僅讀書人向他問好,就連店夥計都出門主動打招呼。

這家夥的頭銜很多,戲曲家、評論家、家、詩人、畫家、翰林院編外博士、禮部編外左侍郎……但凡帶著編外二字的,都屬於戲稱,頗有嘲諷之意,同時又表明他身份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