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嶺南三忠】(第2/2頁)

這個瑤族妹子啥都不會,等回到江西之後,得先學會說漢話,再送去女校跟小妹一起讀書。

坐在書案前,隨手翻開公文,卻是寶慶、永州兩府,連續三年旱災。由於官吏還未抵達,前方軍官說明情況,請求盡快調撥糧食賑災,否則今年冬天肯定要餓死人。

唉,又是他娘的調糧賑災,江西糧食哪裏夠用?

趙瀚很快做出批示,殺一批罪大惡極的地主,然後逼迫其他地主借糧。這樣應該能夠籌措不少,實在不行就多抄幾家,反正趙瀚手裏已經沒余糧了。

明年夏收之後,必須把洞庭湖平原拿下,那是真正的天下糧倉!

批復完這件事情,趙瀚再次拿起文件,卻是篇民間士子寫的文章,叫做《廣東田政要領》。

裏面詳細論述廣東地主的復雜性,希望趙瀚能夠合理微調政策,並且指出農會在順德縣分田的某些錯誤和疏漏。

“來人,把張家玉叫來!”

張家玉今年二十二歲,考上舉人僅六天,廣州城就被商賈奪走獻給趙瀚。

此君本來不願從賊,莫名其妙的,他家就分到田產。不是被分田,而是分到田產,因為他出身於貧困自耕農家庭。

這這這……這多不好意思,張家玉立即主動投靠,還帶來一票江湖遊俠。

也是個不安分的,一邊考舉人,一邊混江湖。

歷史上,此人為嶺南三忠之一。

但是他忠得很有意思,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禎還沒死呢,張家玉就寫信投效。

李自成敗逃之後,張家玉死活不降滿清,跑去南京投靠弘光帝,因為曾經變節,被南明小朝廷抓進監獄。

清軍攻入南京,張家玉還是不投降,又跑去福州投靠隆武帝。

他憑借自己的江湖名氣,召集豪俠抗擊滿清,前後數次受傷。最後一次,身中九箭,拒不投降,跳入水塘自殺。年僅三十一歲,謚“文烈”。

“咚咚咚!”

“進來!”

張家玉推門而入,身著儒衫,腰間懸著一把鐵劍。

趙瀚無視他身上的武器,問道:“此文作者,巖野先生是誰?說名字,不要字號。”

張家玉回答說:“巖野先生便是陳邦彥。”

趙瀚頓時嘆息,隨口問道:“就是那個很多士子推薦,招攬他卻不願來的陳邦彥?”

“正是。”張家玉拱手道。

陳邦彥,也是明末嶺南三忠,目前在鄉下開館講學。地方官每有政事不決,都會征詢他的意見。

四個字,出身大族!

正是由於趙瀚強行分田,陳家損失慘重,陳邦彥才堅決不受招攬。誰知趙瀚離開廣州,他又主動寫文章,指出趙瀚田政的疏漏之處。

這人閑不住,滿腹經綸,科舉不第,報國無門。

歷史上,南京小朝廷建立,陳邦彥立即寫下《中興政要》,煌煌數萬言,列出三十二條救國方略,獨自跑去南京進獻給弘光帝。

弘光帝拿到《中興政要》,字太多,懶得讀。

後來被隆武帝啟用,陳邦彥帶兵抗清,妾室和兩子被清軍抓住,以此逼迫他立即投降。陳邦彥回答:“妾辱之,子殺之,身為忠臣,義不顧妻子。”

繼而,陳邦彥撤離廣州,轉攻三水、新會、香山,三戰三捷。

在守禦清遠城時,清軍挖地道炸開城墻。陳邦彥次子死於巷戰,陳邦彥本人身中三刀,投水自盡被清軍撈起。被抓去廣州,陳邦彥還是不投降,獄中絕食五日,遭清軍殺害。

嶺南三忠,還有一忠叫陳子壯,此時就住在廣州城裏。

同樣是全家慘死,而且陳子壯死得最慘,因為他是廣東抗清領袖。

他被綁著從頭頂鋸成兩半,由於身體晃動,只能鋸開頭皮。陳子壯對劊子手高喊:“蠢材,界(鋸)人需用木板也!”

劊子手連忙把陳子壯綁在木板上固定,活生生將其從中鋸開。

被鋸開了天靈蓋,陳子壯還在吟絕命詩:“金枝歸何處,玉葉在誰家?老根曾願死,誓不放春花。”

弟弟陳子升,帶著母親藏到山中。聽到兒子犧牲,陳母懸梁自盡。其妾室張玉喬,被滿清將領李成梁收納,聞夫死訊,自刎而死。

陳子壯是以禮部右侍郎身份,被崇禎罷官歸鄉的。

只要他願意投靠,廣東士子必定蜂擁而至。可惜,此人也是大族出身,非常不滿趙瀚的分田行為。

“唉,嶺南三忠,只得一忠半。”趙瀚再次感慨。

張家玉問道:“誰是嶺南三忠?”

趙瀚敷衍道:“古之豪傑耳。”

嶺南三忠,一個主動前來投效,一個只寫文章建言,一個躲在書院不出,豈非是得了一忠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