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新分封制度

德川幕府通告天下,誓言永世臣服大明,征討東瀛之戰至此結束。

當然,仗打完了並不代表一切就結束了,後面還有很多事情呢。

首先,得犒賞有功將士。

開疆擴土本就是軍功裏排第一的,這點自秦漢時期便已有定制。

拿下東瀛那更是不世之功,自然要好好犒賞有功將士。

要不然,誰給你去打天下?

還有,拿下東瀛之後還得好好治理,要是打下之後便不管了甚或是一通胡來,那就長久不了。

所謂“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就是這個道理。

這點泰昌是深有體會。

東瀛之戰結束之後,他便開始考慮這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了。

這兩個問題放一起考慮之後,他發現這貌似就是一個問題。

說白了,就是分封制度的問題。

比如,封地。

原本他是想將東瀛六十六國全封給老朱家那十個藩王的。

不過,這會兒他卻發現,這樣做不行。

因為那些藩王寸功未立啊!

而且,十個藩王裏面,除了唐王朱聿鍵,其他的好像都沒什麽能力。

如果他這麽胡亂封賞下去,這些藩王能把東瀛守住嗎?

更重要的,三軍將士辛辛苦苦打下來的疆土,他一股腦全部分封給那些寸功未立的藩王,將士們就一點意見都沒有嗎?

難道開疆擴土的將士就只配擁有爵位,不配擁有封地嗎?

難道所有封地就只能封給寸功未立的藩王嗎?

這麽搞肯定不行!

畢竟,大明開疆擴土之路才剛剛開始,以後的征戰還多著呢,他必須讓手下將士充滿鬥志。

如果才打下一個東瀛就搞得很多人心生不滿,不能擰成一股繩,那大明恐怕就算打下再大的地盤最後也免不了分崩離析的命運。

這個歷史上就有很多的例子,就好比蒙元就曾打下碩大的疆域,結果,不到百年便分崩離析了。

所以,這封地不能亂封,不能像以前一樣,只封給寸功未立的藩王。

有功之臣也得封!

也就是說,封地並不是藩王獨有的特權了,有功將士也能封到封地了。

當然,這個封地不是所有有功之臣都封,那樣反而不好,只有立了大功的才封,這樣才能讓大家都去爭取立大功。

至於藩王,那也不是所有藩王都封,起碼,得做了一定的貢獻才能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封。

比如唐王朱聿鍵,不管是為朝廷捐錢捐糧還是支持削藩,人家都做了一定的貢獻,而且,人家也著實有能力。

所以,分封到新唐國府之後並沒有鬧出什麽意見來,也沒見地方上鬧出什麽事來。

至於剩下的藩王,先矮個子裏拔高,封一個,其他的就要好好努力才行了。

如果以這些藩王現在表現出來的能力,把東瀛六十六國全部分封給他們那簡直就是自找麻煩,到時候東瀛不知道會亂成什麽樣子。

所以,這封地不能按以前的規矩亂封了。

還有爵位。

大明的爵位體系其實挺亂的。

比如王爵,好像就只能封給寸功未立的藩王,還有藩王那些嫡子什麽的。

這些人好像憑著老朱家子孫的身份躺那裏也能封王,其他人卻是拼死拼活,立再大的功都沒法封王。

如果老朱家只是封了一個兩個藩王也就罷了,甚至十個八個的也沒多大問題。

問題,原來大明的藩王就有幾十個,郡王更是多達幾百個!

這對於公平二字無疑是一種諷刺!

這對於拼死拼活開疆擴土的有功之臣更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可是一千多年以前就被人給吼出來了。

洪武大帝卻好像未曾聽說過這句話,就是要讓老朱家人生下來便封王。

還有爵位本是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一套爵位體系也已經沿用上千年了,到了洪武朝卻被閹割了,變得只剩下公侯伯爵了!

說實話,他是真不明白洪武大帝為什麽要把子爵和男爵給削了。

難道就為了標新立異?

這麽搞,其實對犒賞有功將士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分封的爵位裏面最低都是伯爵啊!

一個伯爵得多大的功勞才能封?

他把子爵和男爵一閹割,大明將士想要獲取爵位便變得難於登天!

所有,大明這兩百余年,除了洪武朝和永樂朝因為兩場大戰而大肆分封了兩批公侯勛貴,後面十余個皇帝就沒給幾個有功將士得到爵位。

甚至,後面十余個皇帝給有功將士分封的爵位都沒有那些皇後皇貴妃什麽的親戚,因為沾親帶故而獲取的爵位多。

這或許就是明軍越來越弱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沒多少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