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夭折

泰昌和孫元化等人一通試射,決定火炮射程的幾個關鍵因素是被他們給摸透了。

炮管長度和火炮口徑的比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可以說,這個比值或者說倍數越大火炮的射程就越遠。

膛線則能一定程度的增加火炮射程,這個增加的射程雖然不是無限的,但是現有條件下,刻制膛線卻是最佳的選擇。

因為這會兒還做不出太長的炮管,而火炮的口徑又不能太小了,火炮的口徑小了,炮彈就會隨之變小,在這個炮彈殺傷力基本靠自重去砸的年代,將炮彈變小顯然有點舍本逐末了。

也就是說,光用增加炮管長度或者減小火炮口徑的方法來增加火炮射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至少在這年頭是不可取的。

因為這年頭炮彈不能做太小,而想要增加火炮的射程就必須把炮管加長,而炮管越長加工難度就越大,炮管長度超過一丈基本就沒法量產了。

所以,泰昌選擇的是以刻制膛線為主的方法來增加火炮射程。

這個刻制膛線相對來說的確簡單的多。

不過,這會兒刻制膛線也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因為他們試制樣品的時候是用人力來拉動鉸刀刻制膛線的。

這種方法做個一兩門出來試試還可以,要是批量生產的話肯定不行。

畢竟人力輸出不是均衡的,甚至一個人拉動鉸刀的速度都不可能一成不變。

也就是說,如果用人力拉動鉸刀來刻制膛線,很有可能每門火炮的膛線都不一樣。

這樣批量生產可不行,膛線可是影響射程的,膛線不一樣,射程肯定會有一定的出入。

也就是說,如果用人力拉動鉸刀來刻制膛線,很有可能一千門五百斤的雷神炮便會有一千種射程,射程差距最大可能會達到幾丈甚至幾十丈。

這樣做出來的火炮還有什麽準頭可言?

操控火炮的炮手遇到這種批量生產的火炮估計都要神經了!

所以,拉動鉸刀刻制膛線這個工序還必須用蒸汽機來執行,這樣才能保證刻制出來的膛線一模一樣。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了,如果用蒸汽機來拉動刻制膛線的鉸刀,蒸汽機就必須跟著刻制膛線的鉸刀一起移動。

蒸汽機一動,輸送蒸汽的管路也必須跟著一起動。

問題,這會兒輸送蒸汽的官道全是銅管,蒸汽機一動,這些銅管不直接裂開了?

這個問題倒不是沒辦法解決。

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做厚一點的橡膠軟管來連接。

只要用那種做密封圈的耐高溫橡膠做一根軟管連接到蒸汽機上,那麽這台蒸汽機工作的時候也能在一定範圍內移動。

這方法雖然簡單,卻需要消耗很多珍貴的橡膠。

要知道,一個密封圈根本就用不到多少橡膠,而一根幾尺長甚至是一丈長的橡膠軟管消耗的橡膠就比較的恐怖了。

這會兒瓊州府那邊還沒辦法產出橡膠呢,他們唯一的橡膠來源就是西班牙人每年從美洲運來的一萬桶生橡膠。

一萬桶橡膠聽起來好像很多,如果用來做這種橡膠軟管那就不多了,因為一桶生橡膠也做不了幾根這樣的橡膠軟管啊!

好在這種拉膛床並不需要做太多台,有個兩台也就差不多了。

因為拉膛線的效率相當高,一台床子一天拉一百根炮管的膛線都沒問題,而這會兒鑄炮廠那邊一天是不可能產出兩百門火炮的。

畢懋康和王徵等人聽聞泰昌要把珍貴的橡膠這麽用,著實肉疼的不行了。

不過,他們還是按泰昌的要求把橡膠軟管給做出來了。

而且,他們還根據泰昌的要求的拉膛床改進了一下。

這天,畢懋康和王徵等人又把泰昌請到了蒸汽機廠。

拉膛床他們已經做好了,而且做的相當的漂亮,泰昌要求改進的地方他們也改好了。

比如,固定炮管的方式。

原來炮管是一端固定的,因為車床也就能夾住炮管的一端。

這樣固定的話,炮管轉起來的時候其實有點甩動,拉出來的膛線效果肯定不是很好。

他們直接在另一端加了幾個軸承作為支撐,撐住了炮管的另一端。

這樣炮管就不會甩動了,而且軸承也不會阻礙炮管的轉動。

還有就是拉膛線的鉸刀,原本也是一端固定的,拉膛線的時候難免會有晃動,這樣刻制出來的膛線肯定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他們也改成了兩端固定。

這個就比較的復雜了,因為鉸刀的另一端是帶動炮管轉動的大轉盤。

他們選擇的方法是直接在大轉盤中間開了個洞,在另一端增加了一個滑座和一根固定得相當牢靠的粗銅管。

這樣一來做出來的拉膛床就有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