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匠戶品級

匠戶制度源自於蒙元時期,大抵就是將擁有各種手工技能的人編入匠籍,集中起來,以供朝廷驅使。

這個制度從一開始就帶著一定的強迫性,因為蒙元作為遊牧部落並沒有多少手工業者,被他們編入匠籍的匠戶大多都是俘虜而來。

所以,他們基本上是把這些匠戶看押起來,強制這些匠戶幹活,而且,還不給什麽報酬,基本上只給予一定的衣食,讓這些匠戶不至於餓死凍死。

所以,蒙元時期匠戶的地位相當低下,就跟奴隸差不多!

明朝建立以後,基本上繼承了這套匠戶制度,洪武大帝還將普通老百姓分成了農工商三類,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包括軍戶在內,這些戶籍都是不能隨便更改的,一般都是決定了戶籍之後便世代傳承下去,除非皇帝下特旨批準才能更改戶籍!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拼命讀書,參加科舉。

如果能考取功名,戶籍和命運自然就改變了。

這裏還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可能都認為,軍戶、匠戶、商戶這些地位低下的戶籍是不能參加科舉的。

其實,有明一朝真正規定不能參加科舉的是被打入賤籍的賤戶,那已經不是普通老百姓範疇了,而軍戶、匠戶、商戶都是可以參加科舉的。

比如,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和張居正,原本都是軍戶籍。

當然,也不是所有軍戶、匠戶、商戶都能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讀書需要錢,需要時間。

軍戶和商戶還好一點,因為軍戶基本都有大把時間,而商戶則不怎麽缺錢。

至於匠戶,那基本上是不可能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們既沒有錢也沒有時間!

匠戶那就是老百姓裏面最慘的。

大明朝廷雖然沒有像蒙元那樣一直把匠戶看押著,強迫他們幹活,但是,卻制定了強制征召匠戶幹活的輪班制和坐班制。

所謂輪班就是各類匠戶每一年都必須輪流在朝廷設立的作坊裏面服勞役,平均每次輪班大概三個月時間。

這三個月時間匠戶是免費給朝廷幹活的,甚至就連食物都得自己帶!

這個輪班制可把匠戶給折騰慘了,因為這年頭交通不發達啊,而朝廷設立的作坊一般都在南北兩京,如果是距離南北兩京比較遙遠的西北或者西南,動不動幾千裏的距離,人都要走好幾個月,一來一回就是大半年時間沒了,再加上輪班的三個月,一年就沒剩下什麽時間了。

這麽搞,簡直是要人命啊!

輪班都沒工錢,朝廷自然不會管匠戶在路上有沒有吃的,而離的遠的匠戶一年時間不是在輪班的路上就是在輪班,根本就沒時間去賺錢。

他們又沒有地,沒時間賺錢吃什麽?

所以,很多匠戶都餓死在輪班的路上了!

誰願意活活餓死?

就算寧願自己活活餓死,也不願意家人活活餓死啊!

所以,有明一朝很多匠戶冒死逃亡,成了沒有戶籍的流民甚至是流寇。

比如大順朝第一猛將劉宗敏就是匠戶,而且是個相當有名的鐵匠。

當然,匠戶逃亡也不是從天啟朝和崇禎朝才開始有的,從洪武朝開始就有了,後面更是愈演愈烈。

據史料記載,光是明英宗天順十年,一年逃亡的匠戶就多大三萬八千多戶!

由此可見,匠戶是多麽的害怕輪班制。

相對於輪班制,坐班制還要好點。

所謂的坐班制就是匠戶每個月到朝廷開設的作坊免費服十天勞役,其他時間可自行安排。

這也是南北兩京的匠戶比較多的原因,因為很多匠戶為了不死在輪班的路上,都選擇了坐班,直接住在南直隸或者北直隸。

不過輪班匠也不是這麽好當的。

這類匠戶也躲不過貪官汙吏甚至是宦官的層層盤剝,因為貪官汙吏或者宦官想要幹什麽私活了,那都會巧立名目,強征匠戶,讓這些匠戶免費給他們幹活。

比如,建私宅,做家什,打造器具,建生祠等等。

不幹,那行,取消你坐班資格,你去輪班吧!

總之,大明匠戶就是最慘的,他們基本上不是在免費為朝廷服勞役就是在拼命幹活為自己和家人掙口飯吃,什麽讀書靠科舉,他們真沒那時間也沒那錢。

這或許就是大明兩百余年來技術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在不斷退步的根本原因,不管是造船還是造炮還是造火槍,那都是匠戶在造啊!

你逼得匠戶飯都吃不飽,活都活不成了,誰有心思去想著怎麽提高技術?

很明顯,這就是個弊政。

泰昌對於匠戶制度的了解那也是從決定大規模征召匠戶才開始的,他越是了解就越是覺得這匠戶制度不合理,這簡直就是在自廢武功,自己斷了自己的技術進步之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