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銀票

這錢莊明朝的時候就有了嗎?

其實,宋朝的時候就有了,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紙幣交子就是宋朝的錢莊所印,而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錢莊的雛形了,不過那個時候的錢莊不叫錢莊而叫櫃房,所以,錢莊也叫錢櫃。

明朝之初,洪武朝的時候,大明朝廷其實也充當過官方錢櫃,因為那時的洪武大帝下旨讓戶部印制了大量的“大明通行寶鈔”,以代替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進行流通。

應該說,洪武大帝這個想法是好的,只可惜,他沒有貨幣的概念,沒有給寶鈔設立本位兌換體系。

也就是說,他就是憑著大明王朝強大的武力亂印。

大明寶鈔就是紙,根本不能兌換成銅錢。

那時候,洪武大帝就是硬推寶鈔,規定民間必須使用寶鈔,不用就治罪!

大明朝廷官方采購用的就是寶鈔,誰敢不收,那就死定了!

這種搞法,在大明王朝強盛的時候還有用,畢竟市面上總是要有貨幣流通的,不鑄銅錢,印寶鈔也是一個性質,只是紙質的寶鈔如果不能兌換成真正的銅錢就容易貶值。

洪武朝和永樂朝的時候寶鈔貶值還不是很厲害,畢竟那時候大明足夠強大,但是,到了英宗正統朝,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朝的聲望那是一落千丈,大明寶鈔的價值也隨之一落千丈。

到了武宗正德朝,寶鈔基本就變成廢紙了。

到了嘉靖朝,實在沒有辦法的明世宗只能重新將金銀銅作為法定貨幣,並大開鑄爐,狂鑄各種貴重金屬貨幣,以保證民間有足夠的貨幣流通。

這麽一搞,問題又來了,狂鑄的結果就是鑄出來的銅幣種類太多了,而且,中間還夾雜著很多民間私自鑄造的銅幣。

制錢、私錢、白錢之間差異太大了,很多貨幣在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法流通。

也就是說,很多地方都只認單獨一種銅幣,或者說大宗交易幹脆只認金銀,不認銅幣。

這就使得民間專營兌換貨幣的錢莊如同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尤其是富饒的南直隸和浙江等地,錢莊錢鋪更是多如牛毛。

這些錢莊一開始也就接一種業務,那就是各種貨幣的兌換。

這麽單一的功能自然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交易需要,所以,很多南直隸的錢莊都開始做存錢和借貸的買賣了,甚至,有的錢莊都開始做小範圍內的匯兌業務了。

奈何,這些民間錢莊勢力太單薄,根本就存不下太多的銀錢,也做不了太大的匯兌業務,像幾萬兩甚至幾十萬兩的銀錢,根本就沒人敢往錢莊裏存,至於匯兌,幾萬兩的業務就沒幾個錢莊接得起了,幾十萬兩甚至上百萬兩的異地匯兌就更不用說了,根本沒有錢莊敢接。

所以,吳養春才建議泰昌開設官營錢莊,接納存銀,匯通天下。

泰昌的想法跟吳養春還不一樣,存銀也就百分之一的利潤,匯通天下也就百分之十的利潤,他認為,還遠遠不夠,印銀票才是最賺錢的買賣。

這銀票一旦能當銀子流通,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哪怕就根據存銀的數量來印,那也是百分之百的利潤啊!

當然,要使得銀票更銀子一樣在民間流通並沒有那麽容易,最基本的要保證能隨時兌付,更重要的,還要保證沒人能仿制出銀票來。

如果只保證了兌付,市面上卻到處都是假銀票,那可就要虧死了。

那麽銀票又怎麽防止人家仿造呢?

這個方法很多,可以從紙張上做文章,可以從刻印的紋路上做文章,還可以從印刷的顏料上做文章等等。

泰昌知道的方法就有不少。

不過,他卻不知道這年頭到底能實現哪幾種方法。

所以,第二天上午,他又將太子、信王、囯丈吳養春和一眾親信大臣召集到了文華殿的議事堂。

眾人就位,他便直接了當的介紹道:“諸位,朕準備成立大明錢莊,匯通天下,同時印制銀票,以為小額存取之依據。實話跟你們說,這銀票才是關鍵,因為我們印多少,就等於替代了多少銀兩在民間流通,這裏面的道道,相信不用朕多說。現在的關鍵就是,我們得把這銀票印好,印的別人沒法仿制,這樣,我們才能放心把銀票放出去。”

印銀票!

那不跟印寶鈔差不多嗎?

印到最後,那就會印成一個笑話啊!

戶部尚書畢自嚴忍不住提醒道:“皇上,微臣鬥膽說一句,寶鈔已經讓民間對朝廷印的錢十分反感了,這銀票印出來恐怕沒人會用啊!”

泰昌微微搖頭道:“這銀票和寶鈔不一樣,因為當初發行寶鈔的時候朝廷沒有承諾通存通兌,也就是說,寶鈔換不到相應面額的銅錢。這銀票就不一樣了,面額是多少,直接拿到大明錢莊換,就能換取相應面額的銀兩。古有立木賞金,我們只要保證立時換銀,相信慢慢的大家就會習慣用銀票了,畢竟,揣著幾十兩甚至幾百兩銀子走路都累死個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