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會試

科舉乃是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具體起源於何時有待考證,不過,一般都認為科舉始於隋朝,盛行於唐宋,到了明朝,則發展到了巔峰。

朱元璋就曾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這也使得科舉推廣到了大明屬國朝鮮、越南等地。

同時,朱元璋還定下了《科舉成式》,對科舉的層次、等級、條規等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這就使得科舉演變成了一種標準的考試體系。

按《科舉成式》規定,科舉總共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五個層次。

童試說白了就是資格考試,只有通過了童試的童生才有考取功名的資格。

院試是最初等級的功名考試,通過了院試之後,便能成為身負功名的秀才了。

鄉試則是讀書人當官的一個門檻,一般只有通過了鄉試,成為舉人,才能出任正式官員。

會試可以說是科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通過會試成為貢士之後,只要不出意外都能金榜題名。

殿試說白了就是一場排名戰,貢士一般都會成為進士,而進士的三甲排名卻需要通過殿試來最終確定。

會試又成為春闈,按《科舉成式》規定,會試是在鄉試第二年的二月初九開始,共考三場,每場考三天,一直考到二月十八結束。

而參加會試的人大多是舉人,國子監的監生通過考核之後也可以參加。

至於考試的人數,那就看當皇帝的給多少名額了,畢竟會試是要準備很多東西的,最基本的,每個考生都得有個考棚,而且每場都得發一盆炭火,三支蠟燭,還有一疊試卷。

這東西看起來不多,參加會試的人一多,那就不是一點點了。

所以,每屆科舉的人數一般都在一千五到兩千左右,而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名額都在一百名左右。

不過,這一次,泰昌又打破了慣例,將名額增加了一倍。

也就是說,他招來了將近四千考生!

這一下可把顧秉謙等人給折騰慘了。

將近四千考生,那光是炭火都得準備一萬多盆啊!

還有蠟燭,足足需要三萬多支。

還有試卷,大大小小足足要準備幾十萬份!

至於考棚,倒是最簡單的,因為京城貢院的考棚多的是。

為了應付鄉試,京城貢院的考棚足有一萬三千多間,而且,萬歷名相張居正還特意將所有考棚都改成了磚瓦結構,比以前的木制考棚可是牢固的多了,也容易清理的多了。

基本上只需要進去掃一掃地,然後擦一擦板子就行了。

泰昌對這次鄉試那是相當的重視,過完年之後幾乎每天早朝,他都要親自過問鄉試準備的進度,而且,一旦每項進度完成,他便會帶著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尚書去仔細檢查。

這第一項完成的就是清理科舉考試的考棚了,也就是京城貢院裏的號棚。

泰昌聞訊,那是立馬就召集了所有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尚書來到了京城貢院。

京城貢院他還是第一次來,不過這地方他倒是不陌生,因為貢院就在盔甲廠對面,好大一片,大得嚇人。

他在顧秉謙、黃立極、崔呈秀、徐光啟和畢懋康等人的陪同下,走進一個號房一看,不由吃了一驚。

這號房說白了就是三面圍墻,入口的地方一扇門,門上標明了某字號,而這個某字是按《千字文》排序的,比如天字號,地字號,玄字號,黃字號。

號房,那都是沒有屋頂的,走進去就是一排一排的號棚。

而這號棚就是考生考試的地方,每個號棚都掛有天幹地支排出的編號。

這個時候,泰昌都忍不住在內心感嘆,考科舉是真心不易啊!

這號房前後左右都只有一米左右,而且只有三面墻,對著走道的這面,那是空的,沒有墻。

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防止考生作弊,但是,這麽冰天雪地的天氣,坐沒有門的小號房裏面答題,那真不是一般的冷。

而且,每場考試開始之後,那考生就必須在狹窄的號房裏待上三天兩夜,吃喝拉撒,都在這不到一米的空間裏面!

他真不能想象,這些考生都是怎麽熬過這三場九天的。

傳聞,這科舉考試經常考死人,如果身體不好,進去可能就出不來了。

看樣子,這傳聞是真的,這麽冷的天,還真有可能把人給凍死在號棚裏面。

泰昌站在號棚跟前感嘆了一番,這才對顧秉謙道:“多備些木炭,盡量讓所有考生火盆裏的炭火一直燃著。”

顧秉謙聞言,不由暗自叫苦。

皇上,你知道一個火盆燒一天要多少木炭嗎?

九天不停火,那不得搬幾座山那麽大的木炭進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