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出關

夏朝立朝之初, 直屬領地僅四萬平方公裏,其他的臣屬領地依舊是沿用從前的管理制度,即部落首領管理部落的規矩。

大禹手握權柄時, 將天下分為九州,其實就是各大氏族所居的地方。

最南方的除卻三苗, 就是防風氏了。

玄門有關於防風氏的傳說很多,有說他們天生是巨人的,也有說他們排外的, 但大禹規劃九州時, 確實有將防風氏規劃在內。

而禹城所住位置,雖不在防風氏轄區內, 卻也相距不遠。

“差不多,就是這個位置了。”

兩人在档案館翻了很久,比照著水路圖,終於在一個區域用紅筆畫了個圈:“很近了,按照上古的人口密度,這個時候的禹城應該沒什麽人。”

“不一定, 不要憑印象輕下判斷。”陳清淮是讀中文的,有關於華國歷史的選修上過不下三門, 他自己甚至還水過兩篇小論文,“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防風氏的論文。”

張則靈擡頭:“有什麽說頭?”

“上古歷史, 本就難以考量,所以多是以猜測、假設為主, 但有關於防風氏的假說還挺多的。”陳清淮拿出一張白紙, 寫下第一條, “第一, 說是防風氏愛民如子、功德深厚, 所以壽終正寢而亡,大多數歷史學家也這麽認為。”

“第二,就是膾炙人口的禹王殺雞儆猴了。”

張則靈顯然也知道這個傳說,說的是大禹在會稽召集九州首領開會,防風氏最近,可偏偏其他人都到了,防風氏卻遲遲未到。

大禹震怒,在防風氏趕到後,便命人將其絞殺,罪名就是不聽召喚、不尊王權。

但其實,防風氏並不是有意遲到的,而是因為中途遇上了水患,他帶著族人停下腳步參與了治水,等到水災過去,他才姍姍來遲。

這其實是很好解釋的事情,他不僅無過,甚至有功,但大禹卻不由分說為了鞏固自己的威信,下令將防風氏的首領殺死。

這防風氏族能服氣才有鬼了,之後齟齬就一直存在,大禹對於防風氏的控制也逐年下降。

“剛好聽說過,不過你應該不止想說這一點吧。”

陳清淮點了點頭:“防風氏善治水,鯀禹治水是在黃河流域,但防風氏的部落位於長江流域,長江水域的水災,多是防風氏出手挽救,他們治水雖不如大禹有名,卻也是功在百姓,在當時,防風氏的威信並不低。”

但也因為這點,其他九州的首領都膽寒於大禹的手段,這也直接促成了大禹九州王的稱號。

上古手段野蠻,按照講究禮法的後世,大禹早就被人噴死了,可在上古,力量和權勢就是王道,他殺了防風氏,不僅鞏固了王權,甚至還促成了刑罰制度的落地。

“說起來有一點很值得注意。”

張則靈疑惑:“哪一點?”

“關於夏朝的王權建立,雖然是歷史講爛了的東西,但如果不是禹啟父子講好的,那麽接棒王權的,應該是東夷部落的伯益才對,他在治水之上,亦是功勞不小。”

“還有?”

“還有就是,伯益與當時的防風氏首領交好,他也是唯一一個在九州會議上,替防風氏說話的人。”可惜,伯益在當時的影響力遠不如大禹,也左右不了大禹的決定。

張則靈並不是歷史專業出身,也不怎麽研究上古史,但他也知道歷史學界對於夏朝建立的主流觀點是禪讓制和平過渡到世襲制。

“你為什麽會覺得是禹啟說好的?”

“直覺加上一點點的理論根據,啟當時的影響力根本比不上伯益,伯益卻選擇拱手相讓,他本身就是一族之首,德才兼備,如果你是伯益,什麽樣的理由會讓你放棄更大的權勢?”

“所

以你認為,啟除了年輕,沒有任何優勢?”

陳清淮搖頭:“當然不是,他還有禹這個爹。”

……可以,也沒什麽大毛病。

“最主要的是,如果之前禹沒有做任何的權勢鋪墊,啟一上來就直接建立了夏朝,你覺得他能坐穩王位嗎?明明在這之前,他也沒有什麽大的功績。”

歷史是勝利者的表彰,雖然夏朝建立的“表彰”不太多,但顯然是由當權者書寫的。

“你說得很有道理,但……你覺得這跟禹城的建立,亦或是景江河的形成,有關聯嗎?”張則靈皺眉道。

陳清淮卻在此刻點亮平板,露出那幅上古禹城水路圖:“這個,你覺得誰最有可能畫下它?”

“按照幾率來講,最有可能的是防風氏族的後裔。”

但出於什麽目的呢?難道是防風氏布下的這一切嗎?張則靈覺得說不通,他們所知的訊息太少了,而且牽扯到上古,所有能得到的線索,都必須打個問號,因為誰也無法判定它們是否是真實的。

陳清淮卻忽然擡頭,兩只眼睛莫名有些亮得灼人:“張則靈,你有沒有想過,某種程度上來講,景江河的劫難也是一種‘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