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芯片廠

八十年代以前, 美國是半導體行業的老大,不論是芯片設計,還是芯片制造,抑或是半導體材料和設備, 都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日本是美國的好學生, 他們在美國的扶持下發展半導體產業, 一邊學習美國的技術,一邊勇於創新, 終於後來居上,到八十年代中期,不論是半導體技術,還是產值方面, 都超過了美國。

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蓬勃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在對美貿易上形成了巨大的順差,讓美國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

1985年,美國與日本簽署了《廣島協議》,那之後美國便有意識地減少對日貿易和產業扶持, 開始在亞洲扶持韓國與台灣,將大量半導體產業轉移到韓國與台灣, 我們現在熟知的三星與台積電等半導體巨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台灣雖然是個只有一兩千萬人口的小島, 但到了九十年代, 它的半導體產值在世界範圍內的占比已經超過了20%,擁有多家知名的半導體企業。

半導體產業的利潤極高,從業者待遇也高, 它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行業, 台灣年輕人踴躍投身這個行業, IC工程師成為最為熱門的職業之一。

除了吸納台灣本地人才,台灣的企業也從很多國家高新聘請IC工程師來台工作,可以說,此時的台灣島上IC人才濟濟。

藺征西回到台灣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聯系自己在台灣聯電公司工作的前同事柏宏義,他們曾經都任職於德州儀器。

他年前回台灣時就跟柏宏義約見過,當時就表明了有請他去大陸幫忙的意願,柏宏義似乎也有跳槽的意向,不過當時話說得比較委婉,沒有給予肯定的答復。

見面寒暄之後,藺征西直奔主題,再次表明想要請他去深圳任職。

柏宏義沒有拒絕,他毫不含糊地提了自己的待遇要求,除了年薪,他還要求年終分紅,為公司年利潤的百分之0.1%。

藺征西快速心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去年兩億的利潤,他就要分得兩百萬,說實話,有點多。

但他也明白柏宏義的本領,在芯片封裝上,他能獨當一面,並且還能幫助培養新人。

藺征西說:“這個我要跟我的合夥人商量一下,畢竟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我不能一個人說了算。”

柏宏義說:“可以,我等你的消息。你放心,我如果去你們公司,還會帶一些人過去,都是熟手。”

藺征西回去之後,跟晏旻打電話商量這事,說起了柏宏義的要求。

晏旻一聽,皺起眉頭:“這要求太高了。你告訴他,工資可以再高一點,等我們公司上市之後,可以分他一些股份,他要求0.1%的利潤分成我們沒法答應。”

一年給他二百萬,聽起來好像不多,但那是現在公司年利潤兩億的情況下。若是以後年利潤二十億甚至二百億呢?豈不是每年要分他幾個億?

不是晏旻異想天開,而是在半導體這個行業,只要做得好,上千億利潤都是能夠實現的。

藺征西沒急著給柏宏義答復,他又去台積電挖墻腳。台積電是台灣數得上號的芯片廠,但他家的工資卻不是最高的,台灣比他家工資高的公司還不少。

藺征西給被挖的對象開出的工資比台積電的要高不少,果然順利挖到了兩位外籍工程師。

台灣人願意去大陸工作的不多,因為他們在台灣賺的也不少,離家又近,在家門口能賺錢,對別處的興趣就低了。

但來台工作的外籍員工則不一樣,他們願意來台灣工作,不是骨子裏有點不安分,就是沖著高工資來的,如果別處工資給得更高,有什麽理由不走呢?

中國大陸比台灣顯然更有吸引力,畢竟神秘的政治制度,以及悠

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土地,太值得探索了。

藺征西沒挖著多少台灣本土工程師,倒是挖了幾位外籍工程師,有美國的、法國的,還有意大利的。

他過了兩天才再次找柏宏義詳談,表達了他和晏旻的想法,柏宏義表示自己需要考慮一下。

這個考慮的時間就比較長了,就在藺征西以為要告吹的時候,柏宏義給了答復,說是同意去深圳。

藺征西放下心來,終於可以放心回深圳了。

這次他在台灣待了二十多天,不過這趟沒白來,一共挖到了9名工程師,其中有3個是柏宏義帶來的,都是他帶出來的徒弟。

這9人與懷特一起,涵蓋了芯片制造的各個環節,也就是說,只要一開工,起碼能保證工廠正常運作了。

回到深圳的時候,從荷蘭運過來的光刻機也已經到了。

晏旻早就帶人去提了貨,從荷蘭來的工程師已經帶著人在安裝設備了,看這進度,估摸著九月份就能夠開工了。

同一時間,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已經從泰國蔓延到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甚至還波及到了新加坡和印尼,整個東南亞都處於狂風驟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