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2/3頁)

好家夥,這小子還野心勃勃,想要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呢!

畢竟在張東看來,他爹立了一次大功,就老實下來,一心種田,實在是辜負了老天爺的垂青。

老輩不思進取,我們還有什麽辦法!

而此刻的張子明,正坐在奉天殿上,同許多受賞的功臣一起,和朱元璋,張希孟一起,舉杯暢飲,開懷大笑。

張希孟端著酒杯,笑呵呵走到了張子明的面前,“這回你算是被孩子超過了,一人滅一國,比你威風多了!”

張子明黑著臉道:“那個混小子,從小就不聽話,讓他讀書,他也不好好讀書。讓他安安穩穩過日子,他也不聽!真是要氣死我了。回頭必須讓這小子生個兒子,我在家裏頭帶孫子,他愛怎麽樣怎麽樣,我一定要培養孫子,考進濟民學堂,改換門庭,我們張家也要出個讀書人!”

這時候旁邊有個魁偉的家夥,嘿嘿笑道:“你們張家不缺讀書人了,咱們太師不就是大明最大的讀書人嗎!”

一句話,周圍人都笑起來。

說話的家夥正是王黑虎,他最厲害的功績,就是一個人,平定了好幾處山寨土匪。在他的帶動之下,陳州等地土匪絕跡,百姓安居樂業,百業興旺。

而且王黑虎還帶動了中原剿匪……大批明軍退伍將士,返回家鄉,訓練民兵,剿殺土匪。

中原之地,匪患絕跡,沒有土匪的日子,那才是好日子。

這一次論功行賞,王黑虎也到了京城,坐在了奉天殿上,享受著至高的榮譽。

像他們這樣,從各行各業推選出來的人物,還不在少數。

其中就有一個黑瘦的小老頭,他坐在那裏,很不起眼。如果不是自己尋找,都看不到他……這人是從貴州龍場來的。

其實這一次授勛,有人推薦過張庶寧,不只是因為他是太師之子,實在是這些年張庶寧編書辦學,在推動教化上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按照道理,他是夠格的。

只不過張庶寧拒絕了,而且他還推薦了眼前的人,他叫楊述,是個彝民。

雖然是彝民,但是楊述辦了一所私塾,教授漢字詩書。這所私塾不大,只有二十多人。但是楊述教的很用心……當地土司頭人甚至把孩子送到了他的學堂,其中竟然還有個女孩子,叫奢香……

張庶寧為了楊述寫了一封很長的信,他告訴老爹,楊述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辦學,那時候大明尚未建立,這個彝民漢子,早年在外闖蕩,吃了不少苦,僥幸讀了一點書。

在他三十歲返回家鄉的時候,遇到了土司百姓和漢人沖突,雙方死了好些人……楊述覺得這就是雙方不夠了解的結果。

明明可以安穩生活,相安無事,結果卻因為一點誤會,爆發沖突,實在是不應該……從那一天開始,他就想辦個學堂,教會彝民讀書識字,讓雙方增加了解。

只是這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真正開始辦學,楊述才知道有多困難。

且不說房舍場地,光是說服彝民百姓,把孩子送到學堂,就要花費好大的心力。

別人辦學,要收束脩學費,他倒好,還要倒貼錢!

更慘的還在後面,他也沒有書籍教材,筆墨紙硯,也都沒有。

楊述不得不自己打獵,收集獵到的皮毛,背出山區,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還了錢,幫孩子們買書,買筆墨紙硯。

然後再辛辛苦苦背回去……為了賣得價錢高一些,為了能買到想要的書籍,他甚至需要走一百多裏。

誰也不知道那幾年楊述是怎麽堅持的,也沒有知道,這個小老頭這麽幹,究竟有什麽價值……但是當明軍殺過來,湯和開始落實均田之後,這些跟著楊述學習的學生,全都成了了不得的人才。

一下子就得到了重用。

楊述的名氣大起來,一些土司頭人把孩子送來,不管男女,他都一視同仁,耐心教導。尤其可貴,在楊述的學堂,有一面赤紅的旗號。

所有入學的孩童,學的第一課就是知恩圖報!

他教出來的學生,在貴州等地,都頗有前途……

“楊先生,你著實不容易,我敬你一杯!”張希孟舉起酒杯,楊述稍微一愣,隨即仗著膽子道:“您,您是張山長的父親?”

張希孟一笑,“你說張庶寧吧?他確實是我的長子……那小子沒在龍場瞎折騰吧?”

“沒有,沒有!”楊述連忙擺手,感嘆道:“張山長了不起啊,他教得好,他還說要把學生送進濟民學堂,享受最好的教育。應該是他進京受賞的,我,我心裏頭有愧啊!”

張希孟笑道:“我不這麽看,像你這種,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尚且堅持的人,才是真正的功臣!天下一家,萬民一心,這才是大明立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