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別致的洞房花燭(第2/2頁)

張希孟簡單講解了一下原理,算不得復雜,以江楠的聰明,自然很容易聽懂。

“百姓確實更習慣用稻谷計價,可,可我還有些疑惑……商賈那邊怎麽辦?他們要的可是錢,給他們糧食,這幫人可是不答應的。”

“哈哈哈!那就更好辦了。我們只需要規定一個糧食基準價格就是了。比如每石糧食五百文寶鈔。”

張希孟笑道:“我是這麽打算的,為了避免谷賤傷農,咱們可以制定一個保護價格,最低也不能低於這個價格,在豐收的時候,由朝廷兜底兒。百姓不會因為多收了三五鬥,反而虧錢。”

江楠點頭,“這也確實是辦法,可朝廷只能規定最低價格,百姓要想多賣一點錢,只怕也不容易。而且農戶和糧商比起來,還是太弱小了,完全被人拿捏,莫非相公也有妙策嗎?”

張希孟一笑,“夫人這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也罷,我就跟你講講……其實我主張在中原,利用村社組織百姓,我是深思熟慮過的,這事情做好了,能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從今往後,百姓確實能看到富裕的希望了。”

“怎麽說?”江楠好奇道。

張希孟繼續解釋……當下的村社,是為了把百姓捏到一起,共同勞作,耕種土地。

不過為了解決百姓的困難,接下來提供農具、種子,鼓勵借貸。

這筆賬,自然要算在村社頭上,是大家夥集體借債,不是算在某個人的頭上。

張希孟鼓勵百姓,拿出一部分收獲,放在村社,償還債務……接下來就有另外一件事。

假如百姓收獲多了,結余的糧食越來越多,農具和種子也夠用了,能不能繼續把糧食交給村社呢?

張希孟認為不但可以,而且還要鼓勵百姓這麽做。

道理很簡單,一個個的百姓,靠著手裏的這點糧食,是沒法和糧商叫板的。

就算有人不滿最低價格,想要賣得更高,那也做不到。

可若是大家夥把余糧集中到了村社,糧食多了,有了規模,情況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村社可以修建儲存糧食的倉庫,把糧食妥善保管起來,待到價錢合適,再向外出售……而村社有了存糧,就等於有了錢。

拿來辦學堂,修水庫,建溝渠……百姓的積極性就釋放出來了。

“說到底,單獨的一家一戶,還是太弱小了,唯有擰成一股繩才行……咱們已經提升了商賈的地位,工商不再是賤業。若是不盡早提升農戶的地位,多半就會面臨商賈盤剝。比起豪族大戶,也不遑多讓。”

江楠睜大眼睛,仔細聽著,還不時點頭,表示贊同。

她忍不住笑道:“相公真是為百姓思慮周全,哪怕是古之明相,也比不上啊!”

被夫人誇獎,張希孟還挺美的,繼續道:“其實啊,這裏面藏著太多的事情,你看到的只是第一層……我問你,村社有了存糧,他們能不能把存糧換成錢,借給商賈?”

江楠大為驚訝,“讓農戶借錢給商人,這,這行嗎?”

“難道不行嗎?農民有結余,商人需要用錢,這有什麽不妥的?”

“那,那這麽幹是為了什麽啊?”

“自然是為了集中資源……村社借錢給商賈,是給商賈助力,幫助他們開拓海外市場。反過來,通過借貸,有了收獲,農戶能夠分享一些利益。我們就能把對外貿易,變成惠及所有人,讓百姓致富的好事情。”

“只是這些設想,都要下面的村社確實能幹才行……我盤算著,有兩件事很重要,其一是讀書識字,讓百姓明理。其二,就是派遣得力幹將,我的設想是把一些老兵派下去,讓他們負擔村社的事情。一定要讀書識字,有公心,肯做事的。我們廢除了豪紳大戶,把土地均分給百姓。事情不能就這麽結束了。”

“我們還要探索出新的辦法,把百姓重新組織起來,讓他們變得富足安康。”

夫妻兩個,越聊越投機,張希孟把心中設想說出來大半……江楠耐心聽著,不時發問,半點不耐煩沒有。

等兩口子停下來,擡頭看了看,窗紙發白,雞鳴聲起。

倆人互相瞧了瞧,“這……就是洞房花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