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二合一

報刊的第一次發行, 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百姓們看著報刊上的數據,得知不僅自家豐收了,全天下都一起豐收了, 每家每戶都有充足的糧食,國庫也被填滿了,不由得對國家更信任了。

陰霾掃去, 看向新的遠方。

在各地,國家統一發行的報刊,甚至被開發出了各種不同的用處。

比如同一個村子的人共同買一份報紙, 閱讀完了之後,就可以拿它當做認字的教材。

上過掃盲班的人當老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上掃盲班的人,也能通過報紙認識幾個字。

報紙上面的內容是關系到自己的,什麽畝產多少斤, 平均每家每戶有多少存糧等等。

村民們別的事情記不住, 但是對這種事情幾乎是一聽就記住了。

時不時過來看一眼, 然後再根據腦海中的內容,將上面一個個字都對上, 每每讀完一遍, 臉上都會不自覺地露出笑容。

他們現在居然有這麽多糧食了!

對於科舉考生來說,這份報紙就更有用了,原本只關注固定板塊的考生們, 當終於研究透徹之後,才有心思和精力放到別的板塊。

這一看, 這不就是典型素材嗎?

農業, 工業, 商業等各個方面的事情都有, 有陛下的才智和偉業,也有一些能臣的政績,還有天下百姓中發生的典型事跡。

寫文章講究旁征博引,這些前不久才真實發生在大家身上的事情,往往是最有感觸的,說不定還正好是判卷考官自己的政績,或者是他也欣賞的事情。

“聽說這上面每一個板塊的內容,都是專門請大儒來定稿的。”

“這還有什麽不放心的,旁的書籍寫書的人怕是都沒有他們厲害,咱們都學了那麽多了,報紙雖然紙張用的脆薄,但是價格簡直是太便宜了。”

“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少了,每周才出一次,要是能天天出就好了。”

按照原本的識字率,報紙是不可能賣得這麽好的。

但是掃盲班開了一期期之後,在百姓中,起碼還是有了一兩成的識字率。

因為是官方發行,還有城靜楓這塊活字招牌,加上幾乎每一個板塊後面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所以百姓們都對報紙很信任。

朝臣們也都沒有想到,報刊的效果會這樣好。

僅僅是一張紙,上面印一些功績、成就、文章、展望之類的東西,就能一下子引起全天下的討論。

金鑾殿上。

連子明作為戶部尚書,首先站出來匯報道:“第一次報刊發行數據已經全部統計完畢,共計銷量一百三十萬份。雖然一開始開銷確實很大,但是若能保持下去,再來一次,原本投入進去的本錢就能全部收回。”

朝中臣子們聽到這個數據,都有一瞬間的愣神。

要知道在人口鼎盛時期,大雍朝也才只有不到三千萬的人口。

被旱災、饑荒、蝗蟲這麽一鬧,現在大約之後兩千萬左右的人口了。

若是真的賣出去,一百三十多萬份的話,相當於全國上下每二十多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購買了報紙。

還有盈利,三文錢一份的報紙,居然還有盈利的余地?

聽戶部的語氣,報紙的盈利似乎還不低。

城靜楓坐在龍椅上,連子明說的數據一連串湧進耳朵裏。

盈利是當然會盈利的,全國人民一人一文錢,總的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

宰弘濟這個負責籌備的人也沒有想到,最後的銷量可以達到這麽高。

只是隱隱有種感覺,因為在第一批發行的報紙迅速被搶空之後,幾乎是各地都緊急加印了三到五次。

他能感覺到,不少人看他的眼神都更熱切了。

之前被他找的寫文章上報紙的幾個人,現在一見到他,臉上都是和煦的笑容。

是啊,自古青史留名得又能有幾個,而且都還是人死道消之後的事情了。

自己寫的文章,能被一百多萬人看到,再經過百姓口口相傳,幾乎就是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你,這樣的誘惑,可一點也不比青史留名小。

甚至連他都有些心動了。

百官們也紛紛真心誇贊。

“這個報刊好,有利於團結民心。”

“若是朝中有什麽大的政策改革,也能用報紙很好的引導輿論,更是有助於一方安定。”

“也有助於文學風氣的形成,現在好多人都在討論報紙上面的《定國賦》”

看到了效果之後,大家對報刊的事情更加上心了。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越來越多有名望的人,都願意通過報紙刊登自己的文章和見解。

城靜楓和宰弘濟兩人一起把關了第二次稿件的內容。

這一次主要還是偏向歌頌盛世,建立權威性。

通過有名的大儒,有實踐性可能的幹貨,還有已經實現的成就等等方面,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一個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