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將近淩晨,波曼嘉公寓四十層的窗戶依然亮著,項明章回來後直奔書房,打開電腦對著資料邊看邊查。

那間復華銀行於1915年創辦,當時沈作潤年僅二十歲,祖籍是浙江寧波。

項明章查閱了一下,清朝末年,寧波口岸貿易發達,為方便資金的交易和流通,當地開設了大量錢莊。

錢莊背後基本以家族為單位,這些豪門巨賈積累大量財富,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寧波商幫”。

後來列強入侵,外國資本湧入國門,寧波商幫為了與之抗衡,並順應現代化的潮流,開始創辦中國人獨資的銀行。

曾經這座城市的銀行中,寧波資本占據了四分之三。

沈作潤就是寧波商幫中的一員,他二十歲舉家來到這裏,創辦復華銀行,可見沈家資本雄厚,此人膽略不凡。

沈作潤除了是復華銀行的行長,在1935年,他又進入了市銀行工會擔任要職。

到1941年,沈作潤正式辭去復華銀行行長一職,專注於工會的職務。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一個能力出眾的銀行家,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

沈作潤去世的第二年,復華銀行正式關閉。

項明章倒是不意外,戰亂時期,沒有什麽能夠長久,國家尚且風雨飄搖,一間銀行屹立三十年,當中的艱辛不是幾張資料就能論述清楚的。

項明章內心感慨,握著筆不自覺地在紙上輕描,寫下數字“三十”。

他忽然察覺到一個問題。

復華銀行存在了三十年,在1945年關閉,但沈作潤在1941年就不再擔任行長。

那最後的四年裏,銀行行長是誰?

項明章把資料又看了一遍,確實沒有交代相關的內容,他上網搜索,也沒有查到更多的信息。

亂世中的四年,時局和戰況最緊張的四年,經商談何容易,一間銀行不可能沒有掌握大權的最高級。

就算資料保存不完整,拼湊不出詳情,那只言片語總該有吧?

哪怕只是一個名字。

可項明章找不到絲毫殘痕,時間太晚了,他卻等不及,失禮地撥通了那位老教授的電話。

詢問之後,老教授答復了四個字,無所考證。

項明章不理解:“這個人的身份無足輕重?”

老教授的猜想恰恰相反,說:“這個人反而很關鍵,也很特殊,他存在過的信息應該是被刻意抹去了。”

項明章問:“為什麽?”

老教授隱晦地回答:“在那個時期,這個人很可能參加過秘密活動,抹除信息是組織對他的一種保護。”

掛斷電話,項明章怔了一會兒,作為一個現代人,他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真實上演的許多事情。

這個未知的人物,無論經歷過磨難、輝煌、悲痛乃至生死,在當今時空,只是一片搜尋不到的空白。

項明章有些受挫,他處理過很多難題,解決過無數麻煩,第一次感到這樣束手無策。

今天的會議上,楚識琛說“當局者迷”。

項明章跳出當下的思維圈,站得遠一點來看待這些信息,復華銀行,沈作潤,寧波沈家……

他調查的初衷是因為楚識琛,但以上種種和楚識琛有什麽關系?

楚識琛了解復華銀行多少,關於銀行業的學識又是從哪來的?

項明章找不到二者的關聯,思來想去,腦中閃過一個可笑的想法,楚家和沈家會不會是親戚?

這份資料主要記錄了那塊舊址的變遷歷程,對沈作潤的家族私事沒有多少筆墨,不確定沈家還有沒有後人存在。

項明章在書房枯坐了半夜,連臥室都懶得回了,黎明前挪到沙發上眯了一覺。

天蒙蒙亮,楚識琛出門去公司,比正常的上班時間提早了三個小時。

項目處於進行中,每分每秒都很緊迫,楚識琛要盡快整理出銀行的數據分析報告。

他把商務組的人手一分為二,一部分跟著他做整理,另一部分負責和銀行溝通,雙管齊下,計劃按照預期順利進行。

楚識琛前所未有的忙碌,幾乎是連軸轉,他要親自分析數據,要教大家針對銀行利益點的專業話術。有幾家銀行比較重視,中途來人詳談,他還要逐一應酬。

不過楚識琛心甘情願,在這個新時代,在他最熟悉的領域發揮所長,除卻滿足,他產生了極大的安全感。

唯一的苦惱是,不停有人問他:“楚秘書,你怎麽會懂這些?”

楚識琛待人尊重,不願搪塞,可是每次要麽扯開話題,要麽笑一笑含混過關,別無他法。

他清楚,是他暴露得過多了,他在為這個項目冒險。

普通同事尚且感到驚訝,楚識繪也在公司,難保不會心生猜疑。

但楚識琛不能顧忌太多,他的父親曾教導他,大丈夫先成公事,再論個人取舍。

又結束打仗似的一天,夜幕深沉,辦公大樓的燈光一盞接一盞熄滅,部門走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