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清宮夜宴

接著,姜藥又得到一個消息。

姜正嫡沒有自封太子,而是直接登基繼位。他的詔命說,母君有令,讓他即刻登位,正式禪位於他。

姜藥越發有些不解了。蠶藥妃才是九覡之主,姜正嫡只是少主。立國建號這等大事,難道不應該等蠶藥妃回來?

要知道,蠶藥妃在九覡威望很高,可謂萬古以來的一代令主,不是擺設。

即便蠶藥妃有要事在身回不來,那姜正嫡身為人子,也該遙尊蠶藥妃為帝,自己為太子吧?

可姜正嫡竟然直接繼位了。而且,九覡群臣並無反對。

姜正嫡的性格似乎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絕。他沒有像盤鼎和海雲螭那樣,自稱什麽楚王、齊王,而是直接稱帝,自號天子!

九覡少主清(四個水)君,搖身一變直接成為大清皇帝!

如此一來,姜正嫡成為如今真界唯一的“天子”,“皇帝”。

雖然這個至尊之位如今只有九覡承認,可畢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

姜正嫡如此做派,顯然比盤氏更了解歷史。他這麽幹,當然是為了搶占正統先機。

就目前局勢而論,先稱帝的人,可能真會占據先機。

他公布的《建國大詔》開篇就強調:“天下久分,濁浪滔天,毒焰炙地,而爰有大清……”

這就很有意思了。

完全就是一副天下救世命主的口吻,自以為天命在己,所以年號“天命”。

更讓姜藥不安的是,姜正嫡的建國大詔中的內容,對“我大清”的的體制,著墨不少,顯得比較完備了。

和換湯不換藥、體制簡陋的楚國不同。從姜正嫡的《建國大詔》看,“我大清”的體制相對而言就精致多了。

而協助起草《大詔》的臣子,竟然是青祿!

青祿可是熟知姜公變法的啊。

首先,姜正嫡明確,皇帝,天道應運而生,是為天子。天子受命於天道,至高無上,位在九五。

他從法律上,強調了皇帝神聖的地位。在大位設計上,比楚王齊王高級。

其次,《大詔》明確了大清國的官制、軍制。還像明國一樣,制定了九品官制。

中央建立議政台,從十二大部的貴族中選拔八位強者為議政大臣。議政台成為大清國最高中央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

議政台行使職能稱為議政台會議,皇帝親自主持。

姜正嫡通過任免議政大臣,就能牢牢掌控議政台會議。皇權進一步集中了。同時,大貴族們面對君主時的天然團結,也被撬開了一條縫隙。

議政大臣為從一品,正一品暫時不設。

議政台之下,設置九府。分別為司馬、司吏、司賦、司刑、司藥、司陣、司符、司器、司察。

九府長官兩員,叫左右府令,正二品。

除此之外,還設置了十幾個小機構,作為中央高級機構的輔助。

一台九府,就是這“大清國”的中央官制了。

而皇帝本身還有一個禦用機構,叫侍禦府,其實就是姜正嫡的私人顧問。《大詔》中說,侍禦府官員待命禦前,以備策問。

看起來權力不大,和議政台無法相提並論。

可精通華夏古代政治的姜藥卻知道,這侍禦府,其實就像康麻子早期的上南書房,雍正早期的軍機處。

總有一天,這侍禦府會取代十二部大貴族把持的議政台。

由此可見,姜正嫡的手腕可謂十分老道。這其中,青祿肯定也出了不少主意。

地方上,姜正嫡卻和楚國一樣,換湯不換藥,僅僅設立了名義上的地方官府,如郡守,縣令。

這些地方官,也是由原來的地方貴族兼任。

在姜藥看來,大清國的中央制度已經比較完備了,主要缺少了掌管禮教和科考的禮部。

可是在地方上,“我大清”還是氏族政治那一套,部落貴族對地方資源和權力的壟斷,沒有本質改變。

這一點,像煞了滿清入關前的後金時期。

姜正嫡這麽幹,多半是故意為之。他無意動搖武家貴族的統治基礎,更無意為寒門階層的利益張目。

姜藥通過姜正嫡的《大詔》就能看出,姜正嫡仍然是個反動統治者。他要的只是最小代價的統一天下,而不是和天下武家作對。

軍事上,《大詔》明確了四旗軍和部落兵制混合兵制。四旗兵納入清國禁軍,成為清軍第一主力,由清帝親自統帥。

部落兵由各大貴族統帶,分別授予新的武將官銜,如總督,將軍,都統等職銜,名義上由司兵府管轄。

軍制最核心的就是旗兵制度了。

每旗只有四萬兵馬,四旗總共只配十六萬兵,看起來不多。但問題是,兵員全部是金丹(巫宗)以上修為的老兵!連什長都是元嬰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