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第2/2頁)

朱標看向來湊熱鬧的廖永忠:“廖叔叔知道原因嗎?”

廖永忠搖頭:“不知道,但他們都這麽說。”

廖永忠都開始懷疑,是不是朱異真人不露相,背地裏背負著太子給的密令了。太子居然也不知道?

朱標當然相信朱異。如果朱異真的有這等本事,或者說,朱異真的肯稍稍勤奮一點去琢磨這些,早就入朝為官,而不是甘心去當儒商。

或許,高麗士紳官宦只是想找個人甩鍋吧。

朱標將這件事拋至腦後,和朱元璋一起認真為重建高麗秩序努力。

重建高麗秩序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高麗士紳找各種借口遷走。大明地大物博,想必他們能去大明當士紳,心裏一定很高興。

如果他們不高興,朱元璋就帶著四個老兄弟(廖永忠舉著雙手跳著腳加入),讓他們高興。

高麗官宦士紳再次喜極而泣。

排面?什麽叫做排面?這就是排面!

高麗王國的末路,真是太高光了!這怕不是高麗自建國以來,最高光的一刻!

漢話和漢字本來就是高麗的官話和官方文字,豪強們都是飽讀詩書的儒學之士,進入大明生活並無障礙。

朱標考核了官員們的能力,朱元璋給他們授予了進士、舉人、秀才的功名,讓他們進入大明之後就能努努力,成為大明的士紳。

高麗這種小國,官宦勢力架構正處於隋唐剛開科舉的時候,即世家門閥和科舉進士的鬥爭中,此時教育資源還大部分集中在士族門閥手中。在元朝的扶持下,世家門閥暫時占據上風。這讓高麗民間遺落了許多有才有德之士。

朱元璋召開特榜“省試”,上榜者按照成績,可得舉子和秀才功名,以填充高麗基層官員的空缺。

三千學子要填充高麗中高層官吏位置,基層也要有人做事。這些基層官員運用當地人,效果會更好。

高麗被世家門閥苦苦剝削了這麽多年,民間也如隋唐剛建國的時候一樣,無論是曾經的王族還是現在的民間,都盼著這群鮮衣怒馬的風流世家們去死。

大明遷走世家豪強,大量任用寒門士子為官;大明不動寒門的田,只把豪強的田均分給普通百姓,也讓寒門感激涕零。民間對皇帝的稱贊聲四起。

而高麗的百姓,如果能說大明官話、會用大明文字書寫自己的名字,就能多分一小塊田。這個“福利”會持續到第三年。

這個政策公布之後,轉化成三千高麗官吏的三千學子閑暇時舉辦的掃盲班人滿為患,朱標已經緊急運印刷機來開印刷啟蒙課本。

如朱元璋還是朱大帥的時候攻城略地的情況一樣,他打下一個地方,“陳家”就帶著人才和物資過來,將那個地方“盤活”,配合十分默契。

朱元璋感慨:“有子如此……”

朱標等了許久,都沒等到下半句。

他好奇道:“爹,你怎麽話說一半?下一半呢?”

朱元璋憋了許久,訕訕道:“我本來想作一首詩。”

朱標:“嗯?”

朱元璋攤手:“但想半天想不出來。”

朱標:“哦。”

朱元璋拍拍朱標肩膀:“有子如此,我很得意!”

朱標嘴角抽搐:“爹,你想不出來誇獎的話,可以不說。”

朱元璋使勁拍著朱標的肩膀,哈哈大笑。

朱標揉著自己的肩膀,齜牙咧嘴:“收點勁收點勁!你兒子我嬌生慣養,經不起你的力氣。好了爹,高麗的事安排得差不多了,該接娘回家過年了。你不是說今年正月我以太子的身份祭拜祖先和天地嗎?再不回去,你所想的太子正式在天地和祖先前亮相的計劃,又要延後一年了。”

朱元璋趕緊道:“那還不快走!回家啰!”

朱元璋立刻打包行李,把四個老兄弟也打包上,大家一起回南京過年。

至於高麗省由誰鎮守?大明新一代將領早就成長起來了。

大明一些年輕將領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隨軍出征,磨礪了這麽多年,早就等著老將們退居二線,自己頂上去當元帥。但是朱文正、李文忠、陳英、藍玉等年齡是二代,資歷卻是一代的將領,生生讓他們沒了機會。

沒撿到北征草原南平安南的功勞,終於能撿到一個鎮守高麗的功勞,他們才是真的喜極而泣。

原本洪武十五年,明朝在打下雲南;洪武二十年,明朝才得到遼東;洪武二十一年,明朝才在捕魚兒海之戰徹底打散了殘元的朝廷;洪武二十六年,明朝才確立對河西走廊的控制……這之後,還有連綿不絕的倭寇犯邊。

這個時空中正因找不到立大功勞的機會哀嘆的小將們,在原本的歷史中,有死在北伐殘元的,有死在征討雲南的,有死在追繳倭寇中的……

現在,他們都活蹦亂跳,摩拳擦掌,各個邊疆亂竄,令還很能打的老將們看著就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