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第2/4頁)

“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能在任何情況都堅定道德理念的人是聖人,而聖人百年難遇啊。我自己就不是個聖人。我很確信,如果我的親人即將餓死凍死,我恐怕什麽禮義廉恥都不顧,只想讓他們活下來。”

“所以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為何要拿來考驗別人?”朱標苦笑著搖搖頭,“我相信正常的人,心中都有良知。官員不貪汙也能豐衣足食,老有所依幼有所養。那麽他們貪汙就只是為了超出舒適生活之外的東西,一些……臉面和虛榮。有良知的人,想要控制住貪念,或許會更容易。”

季仁壽的呼吸逐漸變得急促。

“再者,不貪汙就能生活得很舒服,貪汙了可能會砍頭抄家流放,就算純粹以利益論,貪官們心裏也會掂量掂量這得失。”朱標的語氣變得冷酷,“朝廷仁至義盡,他們再貪,殺起來也更理直氣壯一些,對嗎?”

百官們的神情終於發生了些許動搖。

他們思索著太子話中的含義,居然有些被說服了。

清官的故事中,不是自己餓死病死累死,就是家人餓死病死累死,死了還沒有錢買棺材板。

好人就活該受苦嗎?這句話問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其實現在大明的官員待遇不算差,至少比元朝規定的好。

歷史中,朱元璋給官員們規定的俸祿是按照富農的年收入算,規定的假期每年一共十八天假,都比元朝強。

元朝官員的假期一整年只有十六天。不過因為元朝皇帝更換頻繁,幾乎都在內鬥。皇上不管事,官員也基本沒活幹,所以這短暫的假期不會對官員造成“困難”。

大明官員的待遇遠不如唐宋。在官員們的抗議下,明朝中期,大明官員的假期逐漸增加到了每年五十多天。官員的俸祿也由各種潛規則補足。

朱標還不知道自己是太子的時候,幫朱元璋算過當官需要的包括排場在內的基本支出。這個時空的大明官員目前工資水準比歷史中的大明要高一些。

南京還是應天的時候,舉辦的第一次有煙花的元宵節讓朱元璋印象深刻。朱元璋提前把元宵節加入了大明的法定節假日,規定放十天。現在大明的假期一共有二十八天。

所以大明現在百官的生活不算差,只是仍舊比不上宋朝。

朱標原本以為這樣夠了,朱元璋更是以為自己是個仁慈的好皇帝。

當朱標自己當了這麽多年的地方官之後,才發現了其中有很大問題。

首先,南京北京的房價節節攀升,官員們看似豐厚的薪水在交了房租後,就不剩多少;

再者,封建朝廷的“官”和“吏”是兩個系統,讀四書五經科舉入朝的官員大多不通庶務,必須自己花錢聘請更多的“吏”和“幕僚”,比如地方官的“師爺”,否則就無法完成官員的本職工作。這請人又是一大筆支出;

其次,這個時代不可避免有很多人情來往,逢年過節都要送禮,偶爾還要互相請客。官員那點錢夠買菜在自家做飯,去酒樓飯館就捉襟見肘了……

很多在朱標和朱元璋看來不必要,但在這個時代現實中都需要的排場和禮節,讓不拿潛規則錢的清官日子變得拮據。

朱標知道自己是太子後,拉著他爹一同反省。

他們犯了孤立、片面、沒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大錯誤。封建時代的官員是統治階層,如果不給他們相應的待遇,僅憑刑法和道德去強迫他們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失敗這一條路。

要讓大明的官員少對百姓伸手,就需要朝廷補貼。

朝廷補貼之後,想不造成宋朝冗官的問題,就需要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科舉就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適應新的官制。

環環相扣,朱標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官員們得到了實惠,皆大歡喜。

朱標開始向百官訴說“福利”。

為了“不讓金錢腐蝕”官員,所以朱標制定的是“普通薪酬高等福利”。

他會興建後世小疊野一樣的官邸,打造一個“園林小區”,有職位的官員就能免費居住,減輕官員房租壓力;

加大食堂建設,皇商旗下商店酒樓逢年過節都發折扣卡、購物卡,讓官員們吃飯應酬無憂;

養老金和公積金制度,官員退休和返聘制度等一系列現代科學化的福利制度,確保官員們老有所依……

朱標一條一條將福利拋出來,讓文武百官一條一條地斟酌。

現代福利制度有很多不適合大明的地方。面前可是大明最頂尖的聰明人,朱標要做的只是拋磚引玉,讓他們自己一點一點磨出他們想要的福利。

到後來,朱標捧著內侍端上來的蜂蜜水發呆,百官們爭論得面紅耳赤。

百官們吵得激烈,臉上的笑容也十分濃烈。